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历史军事>大英公务员> 第2545章

第2545章

  少见的撒切尔夫人主动招呼艾伦威尔逊前往唐宁街十号,显然是要讨论一下苏联方面的问题,直接开门见山,“我可以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
  “真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艾伦威尔逊吃惊的笑着道,“相信消息宣布,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的。”
  撒切尔夫人在步入英国政坛之初,她一直被公认为是反苏的政治家。在她跻身保守党领袖之后不久,她那激烈的反苏言论便为世人瞩目。
  当时赫尔辛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刚开过不久,欧洲大陆正笼罩在“缓和”的祥瑞气氛中,撒切尔夫人却率先对缓和提出质疑和攻击,认为苏联的“缓和”政策不可信,指责苏联在缓和的烟幕下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的压力有增无减。
  第一次入主唐宁街十号,撒切尔首相带头支持美国政府对苏联的强硬立场,坚定地和美国站在一起。凡此种种,都使撒切尔夫人就任第一届首相期间,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而新在撒切尔夫人要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肯定是出现了一段心路历程,艾伦威尔逊记得,在苏联真的混乱之后,撒切尔夫人可是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尤其是在希望苏联阻止德国统一的问题上。
  显然撒切尔夫人也知道,苏联真的不行了,英国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她能够在国际上大放厥词还得到美国的礼遇,是因为苏联的统战价值。
  “我是英国的首相,秘书长,首相也是要为英国的利益服务的。”撒切尔夫人开口道,“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不知道自己的国籍。”
  一个精明、果敢的政治家是通晓进退应对之策的,撒切尔夫人的对苏政策决不会一味硬下去,她奉行的是一种符合英国利益的务实东方政策,以便争取英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
  “很高兴首相能有这样的认识。”艾伦威尔逊终于在撒切尔夫人都已经执政了这么多年之后,发现了女首相的亮点,“这让我想起来了很多首相的光辉事迹,现在看来首相还是具备伟大首相特质的。”
  这样,艾伦威尔逊主动表示要和撒切尔夫人共同出席安德罗波夫的葬礼,为了表明自己在外交工作上是有两把刷子的,当撒切尔夫人问及谁僵尸接班人的时候,无上权威痛快的回答道,“不出意外还是一个老头子,不过我们可以看一看接下里的行动,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总是国葬也不是好事,相信苏联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政治上的新面孔。”
  撒切尔夫人同意了,艾伦威尔逊便着手安排工作,首先他拿出来了记事本,让阿诺德代替自己把前工业大臣去法院走一遭的事情给办了。
  现在距离上一次大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不仅政客懂胜则反攻倒算,败则怀恨在心,公务员也懂这个道理。
  如果把塞西尔·帕金森给忘了,这个前工业大臣说不定会认为,自己的从政生涯没有价值,连内阁秘书长都瞧不起他。为了证明前工业大臣的价值,艾伦威尔逊必须继续政治追杀。
  安德罗波夫的葬礼来宾可谓隆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副总统的布什都参加,作为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无疑是这一次宾客当中最为大牌的一个,艾伦威尔逊则申请对莫斯科进行考察,话说回来,他每一次来莫斯科都要对莫斯科进行考察。
  只是又要给好大儿增加负担了,艾伦威尔逊兴致勃勃的要看一下卢比扬卡广场的周围,“阿廖沙,你也快四十岁了。”
  阿列克谢耶夫没有回答,他实在是不明白问年龄做什么,就听到艾伦威尔逊开口道,“现在苏联各级干部的年龄都普遍偏大,这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带来的一个后果之一,听说治丧委员会主席是契尔年科,他的身体也很差,别到时候明年我又要过来参加国丧。对了,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也不像是很健康的样子,真是难搞。”
  正常来讲苏联应该存在一批年轻一些的重要干部,本来是有的,比如说谢列平,谢米恰斯内,叶戈雷切夫这些人。可惜这都是被勃列日涅夫清除的对象,弄的现在整个干部阶层青黄不接。
  “秘书长是想要在这个时候抨击一下苏联么?里根的年纪也不小吧?”阿列克谢耶夫开口,认为自己的老父亲是在双标。
  “他当然是年龄不小,不但年龄不小,还有阿兹海默症。可他只是一个人,现在苏联的干部老化遍及整个国家。这可是比美国严重的多。”艾伦威尔逊摇头道,“我还真希望苏联安安稳稳的,毕竟一旦苏联不好了,英国在美国眼中的价值就会降低。英国和美国的国力还是有差距的。”
  “哦,有件事要提醒一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情报研讨会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要加强一下防护力。我也不知道美国会不会动手,不过小心一点没错,英国是无法搬离欧洲的,不像是美国距离这么远。”
  无上权威再次一本正经的撒谎,就好像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一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是安全点好,这一次事件要是能够避免,艾伦威尔逊以后和上帝讨价还价的资本就又多了不少,简直可以和解救南斯拉夫铁托反对者,避免印尼共覆灭,并列为此生三大良心事件。
  几乎同时,撒切尔夫人也在进行自己的访问,这是她第一次访问苏联,也是借着葬礼的场合,看一下契尔年科处在什么状态,通过与契尔年科的一次简短会晤,目光锐利的撒切尔夫人已知这个病魔缠身的新领导人已来日无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