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谁都会败
华府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
关羽是一个被后人称之为神的存在,他也会败,所以李天突然觉得自己眼前的一点挫折并没有什么.
重要的是活下去,有尊严的活下去.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的最美.
但是只有关羽一个人的例子似乎不能完全平复他此刻矛盾挣扎的心情,他很快又想到了拿破仑.
细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李天必须承认这一次他对于细节把握的不够,必须承认自己暂时的失败,因为只有认清楚现实才能够东山再起.
华府还有一句很接地气的话,叫做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但是从头再来的前提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所以李天心里已经突破了自己生存底线关于尊严的界限.
何况他此刻脑海里有拿破仑的故事来安慰他.
“你们要求我的是奇迹,我无法做到……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谨慎和智谋才能达到。从胜利到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历史经验告诉我,对重大事件起决定作用的最终往往只是些细枝末节。”
这是拿破仑亲口说的话,细节决定成败.
李天对这段话倒背如流,他对于拿破仑的研究一点都不比对关羽的研究少,因为关羽从来不是三军统帅,拿破仑才是.
而且东西方战争战将全面研究更加有利于他成为百人族新族长以后的野心和大业.
华府和平繁荣的局面下其实隐藏着许多的野心家,反正唐阳羽已经遇到了不少.
1784年,拿破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军校。他和四位同学作为士官生被推荐进了巴黎军官学校。该校直属于法国王室,拥有一流的教员,拿破仑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知识,也就是在这里,拿破仑的炮兵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拿破仑眼光敏锐,有意见总是侃侃而谈,公开发表。到巴黎军校后,他发现整个学校是那样的富丽堂皇,学生们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当即向校长呈交陈诉书。他指出这样教育制度是有害的,不可能达到每个贤明政府所期待的目标。
他埋怨生活方式对于“清寒绅士”而言,过于奢华和娇生惯养,不利于他们日后回到质朴的家庭或适应军营的艰苦的生活。他们仆人成群,前呼后拥,正餐两道菜,还有马匹和马夫,这一切都应该取消,他建议强制他们做些个人生活琐事,如洗衣服等,让他们吃为士兵配制的粗面包。
他还说戒酒和有节制饮酒会使他们体格强壮,经得住四季寒暑,不怕战争疲劳。这是拿破仑仅仅16岁时讲的道理,时间证明他自己从未违背过上述原则。
拿破仑未能久留军校,他的上司恼怒他那傲气、锋芒毕露的性格,提前了他毕业考试的时间。1785年9月,他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并授予少尉军衔。按照拿破仑的要求,他被派往南方的瓦朗斯城的一个炮兵团服务,因为这里离科西嘉较近,便于他照料家庭。由于父亲患胃癌去世,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
哥哥约瑟夫既无能又懒惰,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拿破仑的身上。这个少尉军官节衣缩食,把大部分薪水都寄给了母亲,自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勉强维持生活。
当他的同伴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喝咖啡、和谈情说爱上时,而拿破仑却丝毫不允许自己寻欢作乐,他怀着罕见的求知欲,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
从拿破仑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可以看出细节决定了拿破仑可以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看到错误他敢于指出,有意见可以清楚的表达出来。别人用来欢乐的时间,自己却在废寝忘食的读书。
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因为困难而停止不前,看见其他人在玩耍,自己也没有克制住自己,也跟着其他人在玩,但是往往事实是,别人可能拥有着丰厚的家底,而你却出生清寒。
李天懂得这个道理,一个不能总看别人,一个人要有他自己的意见,而学会注意细节处理细节,就将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但是拿破仑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是怎么失败的?
李天对于这个结果刻骨铭心.
曾经是拿破仑手下大将、以后又背叛他的贝纳多特说过一句话:“拿破仑不曾为他人所击败,但因为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会惩罚他。他把他的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终于难以为继。任何东西最后总还是会破裂的。”
李天一直坚信贝纳多特说的十分有道理.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拿破仑的最大本钱就是他有素质和数量都远较优越的兵力。但当战争旷日持久之后,这两方面都难于继续保持优势。法国部队连年征战,损失重大,新兵的素质逐渐低落。
而其敌方,.例如普鲁士、奥匈帝国、俄国也已经实施征兵制,并厉行军事改革,所以到了后来,拿破仑也就不能赢得会战,于是其整个战略开始破产。
拿破仑一向坚持由他一人指挥,但当他的大军人数多到了6位数字时,这种办法也就开始行不通了,战场的辽阔、单位的众多,已经无法再由他一人控制。简言之,拿破仑未能建立一套适当的指挥、管制、通信、情报系统,实为其失败的主因之一。
拿破仑对他手下的大将只要求他们服从,而不要求他们指挥,诚如他的参谋长贝尔蒂埃所云:“无人知道他的思想,我们的职责就是服从。”这也正是古今独裁者的通病,对于奇才异能之士往往不敢重用,而庸才却能获得信任。
拿破仑的最大弱点也许还不是在军事方面,而是他未能从大战略的层面上来考虑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他是法国革命的经历者,却并不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他只想推翻旧秩序,却完全忽视“权力平衡”的原则,尤其是他缺乏全球性的眼光,他的战略始终是以欧陆为范围。
到最后,他丧失了平衡的战略意识,也用尽了其国家资源和部队精力,遂终于难免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