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因何而灭
贵霜投降了。
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帝国就如此迅速的灭亡,甚至,大汉耗费在贵霜上的时日,还不如在塞外花费的,当初大汉征伐塞外的时候,尚且是用了四年,而如今灭亡贵霜,却只用了区区三年,甚至,能拖延三年的原因,还是一个又老又瘸的老头。
若是没有这个老匹夫,贵霜或许用不到一年的时日,便能被占领全境,贵霜王裸着上身,走出了宫廷,打开了大门,拜见了诸葛令公,诸葛令公对于他,也很是客气,急忙让他穿上了王袍,并且牵着他的手,两人一同走进了王城之内,在无数民众畏惧的眼神之中,王城终于也挂上了汉军之旗。
诸葛令公与贵霜王坐在宫殿内,聊的非常的开心,贵霜王实在没有想到,面前这个汉国的大贵族会对自己如此的客气,甚至,他还能说上一段极为流利的贵霜语,这让贵霜王彻底没有了顾虑,看他们的样子,大抵是不会追究我的责任了吧。
当贵霜的大臣们低着头,痛苦的坐在下方,而来自东方的胜利者们蔑视的看着他们的时候,贵霜王却是一脸的欣喜,亲切的与诸葛亮聊着贵霜的诸事,诸葛亮承认,自己的确是小看了贵霜,贵霜也不是没有血性之人,在贵霜王开了城门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了王城内不少房屋燃烧着熊熊烈火。
贵霜王鄙夷的看着那些火焰,告诉诸葛亮,这些都是那些顽固分子,不愿意投降大汉,故而举家自焚而死,诸葛亮听闻,心里一颤,深深看了一眼远处那滚滚浓烟,却没有再多说什么,贵霜在灭亡的那个时刻,或是因很,或是因痛,很多的王公贵族,乃之一些平头百姓,都选择了这一种极其痛苦的死法。
而自己身边的这个贵霜王,却是无动于衷,他甚至还很开心,那些反对者就如此死掉,也省得他再耗费力气去捕杀他们,看到贵霜王如此模样,诸葛亮并没有愤怒,心里却是很开心,这番汉军能够大获全胜,如此轻易的战胜另外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还真是多亏了这位帝王啊。
他是大汉的英雄。
若不是他弄的贵霜乌烟瘴气,弄得士卒们毫无军心,弄得努夏那样的人没有活路,大汉就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了,故而,对于这样的贵霜王,诸葛亮是完全不想要他的性命的,反而是希望能与他多亲善一些,最好能让他继续做这个贵霜王,有名无实的那种。
同样,贵霜王也是一直为了这个目的,不断的套近乎,他几乎是用出自己不曾用过的智慧,笑着说道:“大汉能人真的是太多了,我原先听使者听闻啊,大汉从前有个大贵族,只用了三天便学会了贵霜语,实在是惊人啊,没有想到,今日又见到了阁下这般的奇人。”
“大王所说的,乃是我大汉的故司徒,王公,他的确是有着非凡之才,我却是不敢与他相提并论的,我有师君,唤作刘公,精通十四种言语,还曾写了语言之著作,如今在太学可以学到...”
“奇才!奇才啊!”,贵霜王大笑着,在言语之中,诸葛亮也是不断的吹嘘着大汉的强大,如大汉之领土,有贵霜之百倍,从南到最北,骑着最快的骏马,要花费近十年的时日,当然,这些都是他的吹嘘,只是,贵霜王越是听,心里便越是畏惧。
他竟是信了这些鬼话,在陪同贵霜王进行了一场宴会之后,诸葛亮这才告辞离去,至于贵霜王,依旧还是留在了自己的王宫内,汉军果然没有处置他。
回到了营帐内,诸葛亮脑海里却一直都是那些燃烧中的房屋,以及关羽送来的书信,那个宁死不屈的贵霜老将。
诸葛亮越想越是难以平复心情,忽然起身,点了蜡,他便坐在案前,迅速的书写了起来。
“延康二十三年八月,贵霜王归降,贵霜覆灭,臣为陛下奏.....”,他迅速的书写了这次战争的主要经过,以及一些有趣的细节,将战争从头到尾的讲解了一遍之后,他方才继续写道:“然而,我尚且还是很多没有想明白的地方,我听闻,有十万战车,数百位悍将,疆域超过八十个县城的国家,可以算的上是强大的国家...”
“可是如今,贵霜有着近二十万的士卒,士卒们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懦弱,也有死战之人,多次与南北军交手,甚至还击退了南军,他们有着上千的将领,其中不乏努夏这类的帅才,他们的县城也早已超过八十座,拥有着六州之地...”
“而他们的土地肥沃,庄稼多熟,百姓也很少挨饿,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何会如此迅速的覆灭呢?我认为,这都是因他并不是真的强大,真正强大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奋发图强的天子,有着勤勉不怠的群臣,有着忠君爱国的百姓...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应该是在他的领土,军械,士卒的数量,而是取决于,这片国土上生活着的人。”
刘熙坐在厚德殿内,看着手中这封奏表,认真的读着:“故而,臣冒死上奏陛下,固内以兴社稷....”,刘熙眯着双眼,脸上满是笑容,这是诸葛亮派人送来的上奏,其中介绍了战斗的经过,以及他最后对于贵霜的理解,看来,贵霜的覆灭,给与诸葛亮很大的冲击。
放下了手中的奏表,刘熙同样也是思索了起来,贵霜这个帝国,实在是烂到了骨子里,君王与地方的关系格外的恶劣,君王手里的常备军还不如地方之军,也不发军饷,使得这些常备军无奈的卖掉了自己的军械为生,在官吏制度上,更是如此,庙堂群臣,对于君王压根就没有任何的限制。
使得像韦苏提婆这样的人上位之后,便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折腾成了如此模样。
刘熙当然明白,这上奏并不是写给自己的,他将上奏收了起来,这才看向了一旁的司马仲达,司马仲达在内政方面,的确是不逊色于诸葛亮的,在诸葛亮离开之后,他便整日在厚德殿内,陪同着天子,处理各地的奏表,他做的非常的不错,井井有条。
虽说他上任之后,并没有如同诸葛亮那般大刀阔斧的进行政策改动,他只是维持了原先的政策,可这三年的成效竟是要比诸葛亮时期还要多一些,刘熙等待了片刻,看到司马懿忙完了手中的事情,刘熙这才走上前去,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便让他跟着自己离开了厚德殿。
两人来到了琼苑,最近的天气有些酷热,天子常常在此处吃茶休歇,司马懿也是时常就被他叫去,两人坐在一起,早有黄门准备了两盏茶,齐悦站在不远处,刘熙与司马懿走了下来,各自坐下,刘熙这才问道:“最近,仲长统与庞统,走的是不是有些太近了啊?”
司马懿点了点头,这才说道:“的确如此,两人的上奏,都是如出一辙,他们还拉动了不少人,大抵就是希望陛下能取缔对商贾们的诸多限制...降低商税...多鼓励私商,取缔官府的舍,食肆等,放于民间商贾来承担这类的...”
“呵...”,刘熙冷哼了一声,吃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好在他们没有上奏,让庙堂将盐铁丢给商贾们来做,真是越来越不像话,庞统竟还要扶持豪强,说什么让豪强拥有大规模的经济耕地,纺织厂,这不是胡言乱语么?以后啊,他们的奏表,你压住就好,不必让朕看了!”
“谨喏!”
他心里也是不理解仲长统这几个人的想法,他们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一次次的触怒天子,迟早都会被挤出庙堂之核心的,不过,他人的事情,也与他无关,他只要能保得住自己便好,其余的,倒是不必在意,不过,认真一想,这些奏表,他还真的都不能隐而不发,不然万一要是出了什么麻烦,自己就要遭殃了。
他正在想着这些,刘熙又继续说道:“贵霜已经归降了,孔明果断时日,就要回来,庙堂里不能缺了他,他给朕上奏,希望能将贵霜分为四州,派去州牧进行官吏,在贵霜王的身边最好再派去一个国相,朕思索了许久,你的胞弟,司马孚,或许可以担任国相的位置。”
“他何等何能...”
“哎,不必多说,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至于另外三个位置嘛,孔明举荐了一人,荀国相之子,荀缉,你觉得如何?”,刘熙问道,司马懿一愣,随即说道:“此人有父之风,曾担任多处之县令,如今乃是东郡之太守,政绩斐然,的确是可以担任的。”
“嗯,剩下两个人,就要靠你们一同商讨,早些给朕人选。”
“谨喏!”
司马懿大拜,这才又问道:“陛下,还有南北军的调令,他们要继续镇守,还是要撤回?诸葛令公可曾有说?”,刘熙眯着双眼,笑了笑,方才说道:“他身为庙堂重臣,怎么能去提及军旅之事,南北军的事情啊,朕自己会向关将军,张将军下令,就不必你们来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