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穿越重生>天姥吟传奇> 第178章 求学潮

第178章 求学潮

  奏本上说,技以书而传,我大宋之工匠可保技艺代代相传,则大宋百业自兴,百业兴则大宋兴,此大宋所以能长久立于世也。这是由乐正云秀由科教兴国的现代概念偷梁换柱,转化成古代文字的翻版,奏章一出,满朝震惊。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鼓吹的学习的目的主要限于识字明理,现在,却转向为以文字形式转承与提高技艺。这个概念性的改革如一记重锤,击到大臣们的心里。
  无论朝代如何变化,千百年来,中华经济的理念都是以农为本,农业立国,现在,王钦若等却提出农工并重。这是挑战国本理念的大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之中无论北党还是南党,保守的还是创新的,一下子都被这奏章吸引了。
  王钦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重工并非抑农,而是利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要发展,首先得改进农业的器械,犁、锄、刀、锹、铲、车,磨等无一不出自工匠之手,工具优良则省时省力。城廓之人,不事田地,民生更依赖于百工,美食美器,无一不是因工而出,四方货运,舟船制造等技术,更得依赖于工匠,现今之名匠,虽善技艺但不通文墨,手手相传,如收徒不慎,则技艺不得以传世。国库之收益,得于农者十分之二三,得于工与商者,十分之七八,更是明见。”
  晏殊也从旁打边鼓表态支持说:“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百工之技以文字记之,使得更多的百姓有了谋生的手段,并不违背圣人的本意。历朝历代,都有医书传于后世,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医有益于百姓,二是从医的都是读书人,他们有这个本领,其它技艺的人并非不想传,而是多不识字,今天朝廷办义务教育让大家识字明理,明理之后呢?自然得做些有益于国家的事,记录百工技艺,正是这样的善事啊。”
  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内侍来报:“皇上大喜,特大祥瑞,吕律地进贡了龟壳一个,其大如车,壳上有云纹,龟壳边有节,共二十四节,合乎天意,更奇的是每节中都有大珍珠一颗,色作浅红,奇妙无比,使臣正在宫外候旨。”
  得神龟是为嘉瑞,祥瑞里最高的级别,欣喜之下,皇帝的声音都有点发抖,忙传旨宣使者进来,并兴奋地对大臣们说:“上爱卿、晏爱卿等刚上书议以书传技,就得此嘉瑞,乃我大宋之福也。”既然皇帝下了结论,大臣们不再争议,一起跟着皇帝到大厅里围观大龟壳。
  朝廷将象重视读书人一样重视工匠,特别是能识字的工匠,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城所有大大小小的作坊的师傅们都受到了鼓励。趁热打铁,乐正云秀在造船的码头传给匠人们一首歌,作为他们干活的号子。
  《咱们工匠有力量》
  咱们工匠有力量,
  嘿!咱们工匠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塔高楼,
  修起了大路大船,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国兴旺!
  教学结束,回到幼师府,只见梁丘氏早已在客厅等候,一见乐正云秀进来,笑盈盈地递给她一个小盒子说:“此许薄礼,务请收下。”
  梁丘氏是她的第一个外国朋友,两人关系极好,有什么好东西也从不这么正儿八经的,这是什么呢?乐正云秀打开一看,是十几颗珍珠,很小,圆整度也差,在珍珠中只能算是最低档的,拿这当礼物实在太丢人了。细一样,面露微笑抱着她跳了起来说:“试养珍珠成功了,这是从蚌中取出来的样珠是不是?”
  乐正云秀所料果然不差,第一次试养了一千蚌,在殖珠插片后,三天内蚌死了近一半,留下的一半没几天就恢复了原来的活力,过了四十天,他们取出其中的二十个蚌打开一看,每个蚌中都有一颗到六颗的珍珠不等,虽然很小很差,但如期生成了,一年后即可有收获,三年后的发财可期,所以,把这样珠送到这里偷偷地报个喜。
  开办技校的圣旨下去了,此事由王钦若、乐正云秀与晏殊三人负责,告示一级一级地往各路各府各县传达。还有这等好事,朝廷免费供你吃喝,教你识字与技术,学成后还借你钱创业,这比在县城里打杂工强太多了,说不定过几年后自个就是个掌柜。看到朝廷公告后,有些脑袋灵活的早已蠢蠢欲动,向官府报名要求参加。无数心怀发财梦的少年开始进京寻梦的途中。
  《蜗牛》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因为王钦若在编写大宋美食谱,手头上的资料与人员都极其齐全,所以,第一期技校试运行的主体是十个美食培训班。报名学生先进行识字学习三个月,三个月内能学会一千个常用字的,可以进入下一轮做菜的培训。同时,也鼓励原来识字的人直接进入烹饪学习。
  君子远庖丁,读书人怎么能做这事呢?虽说朝廷布告早出,碍于面子,愿意直接进入烹饪学习的人却很少。宋时重文,优待读书人,可是,吏的位置并不多,僧多粥少,如读书人愿意从事其它职业,这将大大地缓解朝廷压力,不行,得想个办法,鼓励书生进入技校。
  这些天,陈襄忙得不可开交,大量的外地人到京城报名烹饪,挤破了试办技校的门槛,大宋兴起了第一轮的求学潮。报名的人群中,还有数十名外国使节的下人,他们倾慕博大精心的中华饮食,极希望自个的厨子能学会如何做大宋的菜肴,听到有这么个机会,托人情走关系也要把他们的人送到这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