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奇幻玄幻>儒道至圣> 第1323节

第1323节

  不过,孔子还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他的弟子颜回也就是颜子称赞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句话就是颜子称赞孔子用井然有序的方式引导和教导弟子学习,而这句话的重点是“引导”。
  可在方运看来,用粗俗的话形容颜子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孔子曾经在《论语》中称赞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话是说,孔子终日教导颜子,颜子很少会提出反对和疑问,像个听不懂的笨人。其实是颜子有的懂有的不懂,但听讲完自己回去学习,自己就能解决疑问,能够学有所成,可见颜子并不是笨。
  换言之,颜子就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否则不会屡次被孔子夸奖,甚至连孔子也说自己要向颜子学习,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
  这是两个学霸之间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小学霸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大学霸智慧过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在小学霸看来大学霸是用非常精密有序的方式引导他在学习。
  其实对普通学生来说,听孔子讲学基本是云里雾里,孔子的实际讲学根本算不上循循善诱。
  很多老先生诵读《论语》教给学生,只有在形成普遍共识的语句才故意分而读之,在那些有争议的部分,一口长句读下,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
  所以方运准备放弃精英教育,进行大众教育,这样虽然让老师这一职业受累,承担巨大的牺牲却不被学生甚至社会理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并非人人是孔子,并非人人是颜子。
  想要人族成长,必须要有无尽的牺牲。
  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记得,只要有一个人感谢,这种牺牲便是值得。
  大众教育的根本,是简单易懂,井然有序,要真正的循循善诱。
  句读标点,字体简化,训诂注音,题海战术,都是重中之重,四者缺一不可。
  所谓题海战术,就是走向学生举一反三的对立面,要举一反一,举四则反四,不要鼓吹什么素质教育,就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既不会漏掉任何大器晚成者,也会让普通学生获得明显的提高。
  在圣元大陆也好,在华夏古国也好,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认清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丰富知识,是获取能力,是在生存,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太多的学生在孩童少年期接受错误的教育,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最终即便学有所成,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却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巨大的错误,却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进步。
  在很久之前,方运就决定要给所有学子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便大部分学子未能看透学习的本质,至少早早被点出来,对其人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方运这些年早就阅遍圣元大陆所有版本的《论语》疏注,同时还阅尽华夏古国相关书籍,对《论语》的理解早就登堂入室,有了自己的见解。
  早在晋升二境大儒后,方运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实力达到一种瓶颈,意识到自己可以晋升三境,但再往上非常困难,心有所感,反复阅读《论语》,最后被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吸引,反复揣摩,恍然大悟。
  这三句话不仅在圣元大陆,连华夏古国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能看透之人,也就是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即便是死记硬背也无所谓。
  学而不厌,表面意思是学习而不厌烦,但意译则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要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有深度,反复学习。
  最后的诲人不倦,方运一开始只以为是孔子的教学之法,但经过揣摩才明白,这根本就是学习之法!
  “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教导人,而是后面的“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方运当时悟透之后,立刻想起后世曾有人研究,听讲和初步学习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遗忘消失。
  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也不过十之二三。
  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
  数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并一直运用!
  方运越读《论语》,越发现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学习之道,其余无论是仁义礼智或政等,皆是细枝末节。
  《论语》便是一部授人以渔的神书。
  所以方运决定在以后的方氏学院中开展学习、复习与讲授三步法,而让学生讲授虽然最耗费时间,实行起来也有困难,但却能让其获得巨大的进步,可以在重点知识方面使用。
  大不了让孩子去讲给家长听,不管家长会不会认真听,让孩子在那里讲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
  讲授并非只是说话这种单一行为,而是复杂连续的行为,还包括最关键的挖掘记忆和强化知识。
  正是学到这一点,方运始得教化圣道边缘!
  我其实最不想作者本人出现说教,借书中人言足够,但怕有些读者没有认真读这章。
  所以可能占用收费章节说两句让大家多花一两分钱,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要保持学习、复习和讲授,尤其是有孩子的,培养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天才无所谓,随便长长都是精英。
  文中所说迷茫之人,就是我的同学,当年在学校成绩非常出色,可大学期间因为感情而沉沦,现在老婆儿子都有。今年重新联系上,哭诉说他的家长不懂规划人生,没有给他选好专业和职业,没有给他指出真正的道路,学习只为考试,导致现在特别后悔。他说当年要是让我骂着他激励他,他现在肯定不这样。
  可惜,当年我自己也不懂这些道理。
  当年没人帮自己指出,可以后悔,若是有人指出还不去做,那便只能一声叹息了。
  进步的关键是改变。
  说这些,在写作中小说中落了下乘,但实在忍不住,抱歉。
  第5178章 《学而》新解
  《论语》的开篇《学而》篇很短,只有十六章,每章不过几句话。
  方运持笔书写并念诵人人都熟知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运诵完,便道:“本句之中,‘说’字通悦,发音也同悦,‘愠’对初学者来说算作生僻字,是生气的意思,所以要先注音。”
  方运一边说着,先把这两个字的读音在纸页上标注,接着,开始进行训诂,也就是解释其中的文字和词语。
  “在春秋时代,‘时’往往是指恰当的时间或一定的时候,随着语言变迁,时的意思更接近时常;‘习’同样如此,今多有学习温习之意,但在古代,更重实习、实行。而‘学’字,不仅仅是指学习,也可指完成学习……”
  在训诂的过程中,按照惯例还要引用之前名家的解释并进行辨别讨论。
  训诂之后,方运开始直译这句话,一边写一边道:“学习并在适当的时候实行,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方运完全是用白话文和简体字来直译,这是为以后普及大众教育做准备,而且早就决定,以后自己若写书,定要一分为二,一份用白话文简体写,一份用文言文旧体写,如果能做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看懂,那便是最大的人道功德。
  方运稍作停顿,扫视一众妖蛮,继续一边写一边道:“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众圣经典的话,那便等于没读过,所以直译之后,应当再加意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不仅有温习复习之意,还有实习实行之意,如君子六艺有礼、乐、射、御、书和数。学习了射箭的技巧,自然要去反复实践实习,仅仅温习书本上的知识,算不得‘习’。学习然后实习,就会感到高兴吗?”
  “继续以射箭为例,老师教,我们学,随后我们自己拿弓箭‘练习’,也算习,但仅仅这样便会高兴吗?我想大多数人无法从中得到快乐,甚至会感到累,那么,是孔圣境界高所以不累吗?很明显并非如此,孔圣若学习射箭,那么他最高兴的应该是突然遇到外敌,手持弓箭去抗击敌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射的真正用途。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这样做是快乐,那学习后怎样会造成最不快乐?是学习后不温习功课?是学习后没有去练习?都不是,是学习之后,没有用武之地,白白学习,这才是让人最不高兴的。”
  “所以这句话的意译便是:学习进而有所得,最后能让自己在恰当的时机一展所学,这不就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接下来一句同理,如果仅仅是朋友远道而来,孔圣为何要特别说出来?为何要和前一句相连?很显然,这里的‘不亦乐乎’中的‘乐’,不是寻常的高兴。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在增进友谊之余,一起提高,同样有所收获。”
  “若是与上一句形成语意的递进,那意译便另有新解:学有所成后,就算没能一展所学,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交流,发现吾道不孤,而且这位同道好友可能有机会代替自己去实现相同的抱负和所学,也算是弥补心中遗憾,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那么,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可以水到渠成意译为:因为没有真正施展所学,不被他人知晓和理解,可即便是这样,我们的所学所得让我们不去生气,这便是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不就是达到君子的境界了吗?所以,孔子是在说,只要认真学习,或者有机会一展抱负,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人去做这件事,或者让自己的修养得到提高,无论怎样都会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此三句一气呵成,而不是支离破碎。”
  “这也是为什么《论语》开篇是这一段,先声夺人,开宗明义,莫过于此!”
  话音刚落,山谷之中圣气起伏,混混冥冥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好像有无尽众生在诵读方运之前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可细听之下,又听不明切。
  这声音像是圣道之音,却又并不相同。
  血树之下,方运讲完《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长长松了一口气。在写完这段的意译后,精神无比疲惫,好像用尽一整天的精气神,但在疲惫之后,隐隐有通达之念,自己似乎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方运早就口含天言,再加上教化圣道的力量,在场的妖蛮听得如痴如醉,已经完全忘记了血脉和种族的区别,全都如同人族学子一般,沉浸在孔圣与方运的教化之中。
  那蛇湎皇稍微清醒,听后惊得目瞪口呆,身为祖神一族的圣子,从小被逼着学习人族重要的经书,虽然他后来看人族兵法多一些,可也早早就能背得下《论语》。
  有关《论语》的注解,他细看不下三种,粗看不下十种,可没有一本像方运说的如此简单明了,偏偏又如此深刻透彻。
  蛇湎皇有种感觉,不仅是妖界,甚至对人族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听完方运的授课后,以前的《论语》可以说白读了!
  “这才是读经解经啊,这才是循循善诱啊……”蛇湎皇喃喃自语,脸上不由自主浮现丝丝笑意,这是学有所成的本能反应。
  注音,训诂,直译,意译,四步完成。由于这一章没有涉及历史或古典文献,所以方运没有进行第五步的议论,但后面的《论语》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古人和历史,就必须展开议论才能更好解经。
  写完这一章,方运先是重新阅读《论语新注》的正文内容,改了几个地方,让语序更加流畅,语感更好,然后闭上眼,心中回味方才讲课的过程,之后才提笔,准备注解第二章。
  接下来,方运便开始一章一章地为妖蛮讲解《论语》,同时书写《论语新注》。
  这个过程,便是诲人不倦,是学习最后一个有效的步骤。
  第5179章 背影
  《论语》的每一章长短不同,而文意深浅也不同,再加上这是方运第一次正式为众圣经典作注,所以中途经常停下,无意识地摸着石胎血卵,像是在盘古玩,有意识地反复咀嚼,反复推敲,数易其稿。
  在注解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时候,方运突然一愣,竟然没有立即注音训诂,而是眼帘微垂,足足沉寂了两个时辰,才继续解释。和之前不同的是,方运双目蕴精光,好像又有所得。
  一开始蛇湎皇还能保持独立清醒,但后来便和其他妖蛮一样,完全沉浸在其中,即便在方运停下来的时候,也丝毫没有其他念头,一直在琢磨《论语》的内容。
  《论语》不过万余字,可字字珠玑,方运注解的总字数是原文的几十倍,再加上修改琢磨,过了一天也只书写了三分之一。
  足足过了三天,方运才解读到《论语》的最后一章。
  和开头的“学而时习之”那一章一样重要,这最后的一章以浓重地笔墨点出天命、君子、礼、立、言、知与人,前后遥相呼应,而贯穿全书的,则是一个“学”字。
  方运反复低声诵读最后一章。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注解前文的时候,方运已经够感觉自己透支了所有力量,因为历代先贤对众圣经典作注不可能几日完成,往往是数年甚至数十年方成一书。
  方运本想和写《古妖史》一样,分而书写,可一来是能在葬圣谷完成《论语新注》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二来冥冥中有种感觉,若是现在中断《论语》,或许会失去一份大机缘大福报。
  所以,即便已经感觉撑不住,方运也没有中断,反复揣摩推敲,甚至不断消耗圣气。
  足足休息了一个时辰,方运才提笔,一边讲授,一边书写完《论语新注》最后的一部分。
  在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后,面色发白的方运长长呼出一口气,然后抬头望天,侧耳倾听。
  天空之上,阴云密布,云中隐隐可见血树那巨大的影子。
  什么都没有发生,连圣道之音都没有,还不如书写完第一章的动静大。
  方运轻叹一声,有些失望,但想到《论语》开篇第一章的译文,随即微微一笑,一闭眼,倒头便睡。
  不一会儿,方运竟然开始打鼾,而且鼾声还很大。
  方运在上面打呼噜,其余妖蛮在下面摇头晃脑,至今还没有从《论语新注》中走出来,还在深研《论语》文意。
  少数妖蛮甚至早就拿出纸笔,认真记录了方运所有的话,包括那些不适合在《论语新注》上书写的内容。
  足足过了十二个时辰,方运才苏醒,睁开眼,看到的是熟悉的云雾遮空,大脑放空好一会儿,才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慢慢坐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