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不论如何,瞧着朱说愤愤然的模样,柳七坚决地把原想承认的话给咽了回去。
  ——前尘往事,莫再提起。
  这趟出远门,因是打着游学的幌子,陆辞和朱说带出来的书都不多,而柳七的词集能在其中,显然是很得朱说心的佳作。
  在得知柳七就是“鹅仔峰下一枝笔”后,朱说对他何止是隔阂全无,还额外添上了一圈钦佩和欣赏的光环。
  柳七起初还有些不大好应对,后来也就能照常如故地开玩笑了。
  他对二人毫无保留,直将自己应考时的宝贵经验,甚至是记得的一些考题,都悉数分享了出来。
  说到底,他殿试虽不利,可解试省试里,却都是名列前茅,又出身官户,见多识广,这会儿透露的,都对没有过任何应举经验的二人极为有用。
  “进士科虽需考帖经,墨义,可实际上形同虚设,不曾考校,而是以诗赋为主,其中又以赋为重中之重。”柳七一脸严肃地强调道:“不论诗赋,皆由考官出题,且将连韵脚一律规定。一旦落韵,不论文才有多出众,都将当场遭到黜落不收。因此,你们也务必谨慎审题。”
  朱说听得不住点头,陆辞也很是入神。
  他调查得再彻底,也不比真正参加过科举,且走到了殿试这最后一步的过来人分享的经验要来的具体和珍贵。
  毕竟他所能得到的,多是明文所列的规则,而非柳七所举例子中的微小陷阱。
  二人听得认真,柳七也说得过瘾。
  不知不觉间,天也黑透了,船也停泊靠岸了,柳七不知灌了多少杯茶水、其实还空空如也的肚腹,也终于闹起来了。
  陆辞前几日才在秀州城里奢侈享受了一把,短期之内,也没有打算再去铺张浪费一下的打算。
  “趁此夜泊,陆郎、朱郎可要下去走走?”
  柳七盛情相邀,陆辞只拿起那诗集晃了晃,示意自己要利用这段时间读一遭后,就婉拒了对方的邀请。
  他认认真真地翻看了起来。
  在初初随意读过开头几篇后,他在感到头昏脑涨之余,愈发自己觉得能考上科举的希望,真的是……十分渺茫了。
  陆辞兴致不高,好不容易重拾奋斗的心情后,就更不打算下船去闲逛了,甚至后悔起了来这苏州一趟,宁愿把所有时间都拿去抱佛脚。
  可惜后悔也晚了。
  陆辞不愿让难得出趟门的朱说陪自己傻坐着,索性请闲不住的柳七陪着朱说上岸走走,顺便给他带一份外卖回来。
  柳七自忖脸皮算厚的,可也不好意思跟正读自己拙作的陆辞共处一室,对此自是求之不得,迫不及待地答应了,便拖着不甚情愿的朱说下了船。
  陆辞独自留在船舱内,就着明亮的烛光,专心致志地继续读书。
  只是不知为何,在最初的惊艳过后,他觉得大多数诗词固然陌生,却有极个别的,透着强烈的熟悉感。
  譬如这首《望海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陆辞将它翻来覆去地读了四五次后,陷入了沉思。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宋时盗版十分猖狂,苏轼,朱熹都是受害者。
  而当时也出了保护版权的条例。
  苏轼:“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意为,一些书商未经苏轼同意便私自刻印他的作品发行,他恨不得将雕版追缴来销毁掉。
  朱熹的著作《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出矣”。后来为了对付盗版,朱熹干脆自办书坊,即开了一间民营出版社,刊印和发行自己与友人的作品,不过因为经营不善,书坊后来倒闭了(……)。
  宋时印书从此多了类似今日书籍的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
  宋朝的国子监兼辖全国图书刊行,相当于教育部兼出版总署。应罗樾与段维清之请,杭州国子监便给印刷业最发达的两浙路、福建路运司下发了通知,要求两路转运司“备词约束所属书肆”,“如有不遵约束违戾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劈毁,断罪施行”。
  2.《望海潮·东南形胜》由柳永写自咸平6年。
  3.鹅仔峰下一枝笔:据说为柳七乡人小时就给他的称号
  4.宋朝的大才子中,因为落韵脚而被黜落的倒霉蛋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东轩笔录》卷十二
  5.北宋前期的殿试里仍然是可能落选的,而且落选率还很高,如咸平5年(1002年)有殿试者72,通过的只有38人。是从嘉佑二年起,进到殿试这关的士人才不会被黜落的。
  第二十四章
  对朱说而言,与柳兄一同上街,和跟陆兄一同上街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一样的是一路走去时总会遇着认识的人,因此被绊住脚步。
  而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那些无比亲昵地同陆辞说话的人群,涵盖了男女老少,还一个个都爱拿了自个儿摊上的货品往陆辞怀里塞,朱说在边上看着,只不由会心一笑。
  而同柳七打招呼的,就多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媚态十足的歌妓了。
  她们娇笑着想往柳七怀里塞的,恐怕也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她们本人。
  为求在市井间大名鼎鼎的柳七郎给她们填上一首能流行一时的词曲,她们可谓使劲浑身解数,极力讨好。
  甚至早有花魁娘子放过话,要能得到柳郎应允,莫说是春风一度,哪怕夜夜春宵,也不在话下。
  这也得亏柳七生了一副俊眉修目的好模样,又是众所周知的官宦子弟。
  若他貌若钟馗,哪怕词作再受追捧,受欢迎的程度也得打个折扣了。
  奈何柳七郎多情,深情,却也薄情,她们纵使想留,也难留住,唯有假作埋怨娇嗔,想请他来房里坐上一坐了。
  对这情意绵绵的画面,朱说从起初的备感震惊,到后来的麻木,再的如今的漠然。
  最让他忍不住皱眉头的是,在他看来,柳七对此的回应也不甚正经,倒有几分顺水推舟的纵容。
  朱说不知这还算好的,柳七好歹有顾及到他的存在,有所收敛,否则直接应了某位娇娘的约,随其回了芳居了。
  朱说愈发觉得浑身不自在,克制着不对这位自己之前还颇有好感的‘鹅仔峰下一枝笔’出口劝诫,又着实惦念独自在船上的陆辞,索性趁着柳七跟那些妓子们纠缠时,默默地撇下对方,进了一间饭店里,仔细挑了几样陆辞平素爱吃的膳食,着人包好,就准备催人回船上去了。
  要是柳七还舍不得走,朱说也不打算再忍下去,而是无论如何都要自个儿回去的。
  等被扯得衣衫不整的柳七脱了身,就见到朱说已托着热乎乎的饭菜,面无表情地等了好一会儿了。
  “柳兄,”朱说的耐心再好,也被这看似没完没了的莺莺燕燕的阵仗耗得干干净净,只一板一眼道:“你请自便,我要趁这菜肴还热着的时候早些送回船上,免得让陆兄饿着了。”
  他年纪虽小柳七许多,却是气势十足,说话时更是一脸严肃,以至于连柳七都不觉有什么不妥,而莫名有点心虚了。
  其实柳七也有些败兴,只因怜香惜玉惯了,说不出呵斥的重话来,方这么久才成功脱身。
  闻言一愣,微讪道:“此地我早来过了,独自一人,更没什么好逛的,我同你一起回去罢。”
  朱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意味深长道:“确实不难瞧出,柳兄乃此地常客。”
  说完,他便施施然地走了。
  柳七叹了口气,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
  朱说可谓归心似箭,不知不觉间便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了起来。
  他个头比较小,却极灵活,一边小心地抱着包好的饭菜,一边在人群里轻巧地钻来钻去,导致跟在后头的柳七,不一会儿就难见他的人影了。
  柳七也不愿跟个半大孩子一般,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里走得这么着急。
  在他看来,这着实有损他一贯的优雅风度。
  既然赶不上,他干脆也不着急了,就慢悠悠地往船坞走。
  朱说也不管他,跑得气喘吁吁,动作麻利地踩着板子上了船,直奔透着朦胧烛光的船舱去:“陆兄!”
  陆辞不知何时起已推开诗集,没再读下去了。
  他还在椅子上咸鱼躺着神游天外,忽然听着急促的脚步声越靠越近,便起身去应门。
  见是跑得满脸通红的朱说,他一边接过饭菜道了谢,一边忍不住感到奇怪道:“朱弟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柳兄呢?”
  陆辞隐约听到朱说极轻地呵了一声,接着轻描淡写道:“柳兄许是还在路上,许是同要在外头留宿,要等明早再回来了。”
  陆辞摸了摸还热乎着的竹盒盖子,随口问道:“那你晚膳用的什么,怎么快成这样?”
  朱说下意识地张了嘴,刚要回话,面上就露出几抹错愕。
  一时间,他竟说不出话来。
  他这才意识到,方才光顾着惦记陆辞还饿着,却把自个儿的晚饭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自然是什么都没吃过,才能回来得这么快。
  陆辞对朱说的了解,没有十分,也起码有了八分。
  他起初还只是疑惑朱说回得太早,现见朱说支支吾吾,哪儿还猜不出是怎么回事?
  陆辞莞尔道:“朱弟固然一番好意,这份量却未免太足了。如若不嫌,不妨陪我用吧?”
  朱说推辞未果,便乖乖坐下了。
  落在老后头的柳七终于回来时,就闻到一舱房的饭菜香,被勾得饥肠辘辘起来,玩笑道:“我还道朱弟何故走那般快,原来是为了撇下我回来同陆弟吃独食啊。”
  对于柳七的谴责,朱说先不急不慢地咽下口中食物,淡定道:“哪里,分明是我不好扰了柳兄美事,才不得不先行一步的。”
  陆辞颇感兴趣地问道:“美事?”
  朱说对陆辞自然是有问必答,当即将方才见闻一五一十地说了。
  柳七笑眯眯地摇了摇手中折扇,‘啪’一下潇洒展开,面上神色倒不是洋洋得意,而是习以为常的从容。
  他也不盯着桌上菜肴了,只阖了眼,即兴吟道:“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系我一生心,负尔千行泪。”
  陆辞早在听到他吟出第一句时,就已觉如雷贯耳,等他悠悠然地念完时,便完完全全地想起,眼前这位诗才横溢、又风流多情的柳三变柳七郎是谁了。
  ——不正是那位被批了‘且去填词’的白衣卿相,柳永么?
  连陆辞都没料到自己会后知后觉到这个地步,一时间除了哭笑不得外,还真不知说什么好。
  前遇范仲淹,后有柳永,两者皆是青史垂名的风流人物。
  他要是赴京赶考时能有这运气,怕是金榜题名都不在话下了。
  陆辞如释重负地笑了笑。
  虽然有些不大厚道,可这么一来,柳永的不幸落榜就有了解释,而他也不必再为诗赋不如柳永、范仲淹而感到丝毫介怀,乃至危机感深重了。
  ——与这几人比肩的重任,还是交给后来的欧阳修、辛弃疾等大才吧。
  柳永待他们尽心尽力,陆辞当然也有意提醒对自己的仕途将变得万般多舛还一无所知的柳永几句,但却不打算现在就开口。
  但一来对方仅是一战失利,还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状态,怕是难听进去,甚至有讨嫌的可能;二来那首惹祸的《鹤冲天》已写了下来,流传出去了,能行的不过亡羊补牢之举,倒不必急于一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