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穿越重生>大明海寇> 第490节

第490节

  这个时候山海关之外,还有一支兵力在六七万人的关宁军。这三年来,于孝天名义上没有怎么动关宁军,但是暗地里却已经收买了不少关宁军兵将,抑或是为他充当细作,抑或是干脆成建制的倒向了于孝天。
  另外他不动关宁军,但是却把大批文官给撤换成了他的人,并且开始在关外也推行关内所推出的各种新政,鼓励对撂荒的土地进行拓耕,另外严查各种暗地里勾结建奴的奸细以及兵将。
  这几年中,于孝天虽然一直给关宁军提供物资和兵饷的保障,但是却随着国内局势日益平稳下来之后,他也开始减少了对关宁军的补给,特别是粮食方面,控制的非常严格,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关宁军要多少给多少。
  于孝天下旨核查关宁军兵马数量,对关宁军进行额兵,查清楚这些关宁军将麾下的实际兵马数量,按照定额给关宁军发放粮饷。
  以前关宁军诸将贪-腐十分厉害,他们为了捞钱,原本给他们拨发的粮食,他们不要,却偏偏要银子替代粮食。
  表面上看这么做似乎省去了大量粮食运输的麻烦,但是实际上这些银子却大多都落在了那些军将的囊中,成了他们的私财。
  在崇祯十四年下半年开始,于孝天便不再听他们的索求,给关宁军定额五万人,分别屯驻在各处,然后严格按照额定的兵员数量,给他们提供粮饷。
  关宁军诸将虽然对此很不满意,但是随着关宁局势的平复下来,于孝天加强了在通往关内要道的防务力量,增加了于家军的布置,很显然是已经提前提防了关外关宁军,所以这些关宁诸将只敢怒不敢言,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崇祯十五年初开始,于孝天不断下旨,以各种理由将一部分关宁军调入关内,然后将其置于关内于家军的管控之下,将部分已经查证,严重贪墨军饷,并且早年勾结奸商和建奴进行贸易的几个军将解除了兵权。
  这几个军将不肯就范,在关内试图带着手下官兵试图闹事,但是于孝天的人提前已经在这些官兵之中广为散布消息,只要他们放弃跟着他们的军将闹事,便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另外在关内对他们进行安置,不用再受这些军将的盘剥。
  另外加上在于家军虎视眈眈的监视之下,这几个被调入关内的军将,刚刚发动兵变,结果麾下官兵大多不肯听从他们的鼓动,于孝天迅速便将他们的兵变弹压了下去,拿下了几个意图谋叛的军将,将其当众凌迟处死。
  关外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们受此震慑,开始对于孝天纷纷表示臣服,有个别不肯接受改编的军将,则立即被停止了全部粮饷供应,下面已经被买通的低级军官,则暗中鼓动哗变,要么带着官兵投入关内,弃掉了他们以前的军将,要么干脆就直接动武,对他们以前的军将下了狠手。
  整个关宁军在崇祯十五年上半年,陷入一片动荡之中,渐渐的这些关宁军的军将们,开始发现他们对自己麾下的兵将正在失去有效的控制,虽然他们极力进行弹压,但是却效果不佳,仅仅是五月之前,各地关宁军驻地,就发生了十几次官兵哗变的情况。
  这些官兵不肯再听命于他们以前的军将的管束,转而投入到了当地一些近年新调任的官员手下听用,使得相当多的关宁旧将失去了对他们原来军队的掌控。
  这种暗中挑拨的手段,是相当有效的,当兵的其实很容易分化,他们本身就是为了吃口饭才应募当兵的,现在谁给他们开兵饷,给他们饭吃,他们就听谁的,原来那些军将这么多年来都以喝兵血中饱私囊,除了对于家丁待遇还算是不错之外,其余的兵卒都是他们大力盘剥的对象。
  现在官兵们听了暗中有人鼓动,说只要他们不再听命于这些军将的使唤,以后跟着当今的于监国干,便不会再受到盘剥,可以拿到足额的兵饷,起码养家没有问题,对于这些关宁军的官兵来说,这无疑是很具有诱惑性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做出选择。
  很多军将当发现他们有点调不动麾下的兵马的时候,意识到出事,准备弹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关外大批关宁军渐渐的脱离了原来军将的管束,转投到了当地其他官员治下听用。
  这么一来那些原来的关宁军旧将,就立即成了被拔掉了爪牙的老虎,失去了继续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仅凭着他们豢养的那些数量有限的家丁,他们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而一批于家军的旧将,被暗中调到了关外,开始实际掌控了大批倒戈的关宁军旧部兵马,通过频繁的调防,将他们带离原来军将的势力范围,入关进行重编,一旦踏入关内,这些官兵就掌控不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了,其中一批兵痞兵油子被甄选出来,摘出了军队,剩下的也就好办多了,就地整编一番,重新调回关外,便已经彻底被于孝天掌控。
  于孝天通过这种不流血的兵变,渐渐的获得了关外大部分关宁军的实际控制权,架空了不少原来的关宁旧将,使得整个关宁军军阀体系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但是于孝天也没有立即就动这些关宁旧将,而是任其先留在原来位子上,先不搭理他们,原因无他,只因为现在建奴尚未被解决,逼得太紧,怕把一些关宁旧将给逼得跑去降了建奴。(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关宁军之议
  这一次于孝天领兵出关,山海关的吴三桂这个时候已经被于孝天架空,只能干瞪眼看着于孝天这个杀父仇人大摇大摆的到山海关,接了山海关守务,将他们这些关宁军都调出了关,名义上是随军出征,但是将他们带到了广宁中后所一带之后,就将他们丢在了这里,仅仅把一些军将带在了军中,等于是彻底将他们切断了和他们旧部之间的联系,带到了身边给看了起来。
  接着于孝天领兵一路北上,一直走到了锦州,一路上不断的接管了沿途的屯堡卫所,实际控制住了关外的这些屯兵点,解除掉了一些关宁旧将的实际统兵权。
  抵达了锦州之后,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尚且掌握着兵权的关宁旧将,纷纷出城迎接于孝天的到来,当他们看到了于孝天麾下兵精马壮的于家军以及他们精良的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武器,一个个都顿时彻底心凉了下来。
  虽然关宁军素有大明第一强军之称,但是那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到了这个时候,关宁军和于家军放在一起一比,让这些关宁军的兵将们各个都自惭形秽了起来。
  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虽然他们此次出城迎接于孝天的时候,也都令他们的部下打足精神,披挂整齐,好好的提前收拾了一番,试图在于孝天的面前,不太掉价。
  但是当他们带着麾下的关宁军出城之后,摆在对面于家军面前这么一比,就顿时高下立判,不管是装备方面,还是官兵的精气神,以及队列还有军纪,完全都和于家军没有任何可比性,放在于家军面前,他们简直就如同一支叫花子军一般。
  当看到了于家军之后,这些关宁军将们各个都收敛起来了他们心中的那份倨傲,再也不敢小觑于家军了。
  说实在的,以前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听说于家军厉害,对于家军比较忌惮,但是却并未亲眼所见于家军的军容,所以也仅仅是停留在他们自己的理解之中,但是当今日看到于家军之后,这才第一次真正的有了直观的感受,见识了于家军的军容鼎盛之后,无疑彻彻底底的将这帮关宁军上下都给震慑了。
  就连一直以来,都很是倨傲的祖大寿,也在远远的见识过了于家军的军容之后,放低了姿态,带着一众关宁军部将,赶紧主动朝着于孝天所在的位置迎了上去。
  于孝天对祖大寿也是很感兴趣,历史上祖大寿曾经诈降建奴,但是事后骗取了建奴的信任之后,跑回了锦州,接着领兵和建奴作对,把皇太极搞得是没有一点脾气,但是在历史上祖大寿最终和洪承畴被建奴所俘,到底还是选择投降了建奴。
  不过于孝天对于祖大寿并无多少恶感,他不同于其他那些投降建奴的汉奸,祖大寿对大明还是比较忠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第一次投降建奴之后,又重新复叛建奴,继续领兵和建奴作战。
  只能说这个人并不是那种愚忠之人,只是没有太过坚持罢了!而且他最后投降建奴之后,也并不被皇太极所信任,并未帮着建奴干了多少祸害关内明人的事情。
  他最终之所以放弃,投降了建奴,很大成分上可以说他已经对大明朝廷彻底绝望了,他们被困锦州,洪承畴兵败投降,使得镇守锦州的祖大寿粮尽援绝,最终为了避免锦州城中军民尽数被屠,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投降。
  这样的投降,于孝天在心理上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当时即便是祖大寿率军战至全军覆没,其实也已经无济于事,只不过是多死一些人罢了,已经阻挡不了建奴控制整个关外了。
  所以一直以来,于孝天对于祖大寿并无多大的恶感,这也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动祖大寿的原因。
  当看到祖大寿率众前来迎接他的时候,于孝天也放低了姿态,下马与之见礼,双方都互相打量了一番对方之后,各自都暗叹对方确实是一个人杰,相互之间倒是也颇有好感。
  祖大寿虽然不太满意近一年来,于孝天分化关宁军,并且架空了不少关宁军军将,将大批关宁军最终至于他的控制之下,这无疑对他们关宁诸将未来的地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今天见到了于孝天之后,他却兴不起兴师问罪的念头,一是看罢了于家军的军容之后,他自感惭愧,他和于孝天都是带兵出身,他怎么也想不通,人家怎么能把兵带成这等摸样,二是他也清楚,于孝天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控制兵权。
  任何上位者,都不可能眼看着他们这些军将拥兵自重,和当权者讨价还价,当初大明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是因为对他们有所求,要仰仗他们镇守关锦防线,防备建奴叩关而入。
  现如今任谁都知道,于孝天才是大明的真正掌控着,原本祖大寿他们认为,于孝天即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想要短时间掌控大明全局,也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做到的,肯定需要很长时间才行。
  但是任谁都没有想到,于孝天靠着软硬兼施,在强大的军事后盾支持之下,居然两年时间不到,就基本上掌控住了整个大明的全局。
  而且现在于孝天已经羽翼已丰,对于他们这些关宁军的依赖已经是可有可无了,以前大明离不开他们这些关宁军,但是现在他们对于孝天来说,非但不是助力,相反却还成为了一种威胁。
  于孝天现如今完全已经不需要他们这些关宁军来镇守关外了,凭借着他目前于家军的实力,他完全可以自己就把建奴给打趴下,而他们这些关宁军,已经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
  换做是他们的话,估计也不会坐视他们这些关宁诸将继续在关外拥兵自重,所以于孝天这么做,也算是人之常情。
  这一次于孝天亲自率军北上,出关讨伐建奴,其实目的并不全都在建奴身上,另外一个目的也很清楚,那就是趁着这一次出关,要一劳永逸的把整个关宁军的问题一并解决。
  在得知于孝天要领兵出关的时候,关宁诸将就已经乱作了一团,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好日子恐怕要到此为止,许多人并不甘心他们苦心经营了这么长时间,才经营出这样的场面,就这么被于孝天给拿走。
  所以几个掌兵的关宁军将,便找到了祖大寿商议对策,有人提议干脆领兵反了拉倒,反正于孝天也不是大明的正主,而是一个背负着骂名的奸佞之徒罢了。
  他们完全可以同样祭出清君侧的旗号,割地自治,不听从于孝天的使唤,也不交出他们的兵权,继续走拥兵自重的旧路,把整个关宁一带,划为他们的地盘,不容于孝天插手。
  但是这样的提议马上被祖大寿给按了下去,他只说了几条原因,就打消了这些人的这个念头。
  第一他们如果这么做,于孝天肯定立即会掐断对关宁军全部的物资粮饷供应,仅凭关宁一带的粮食产量,他们可以维持多少兵马?所以只要他们无法自给自足,这么做就纯属自讨没趣,于孝天甚至可以不派兵进剿他们,紧靠着封锁,就可以把他们给活活饿死。
  第二以关宁军现在的实力,有没有能力扛住于孝天派兵对他们的进剿,于家军的战力他们可都是知道的,当初他们派入关内了两万大军,跟着吴襄去帮朝廷进讨于家军,结果呢?
  两万关宁军偷袭天津卫,结果却被于家军像是屠鸡杀狗一般打的落花流水,连主帅吴襄都被当场轰成了人渣,最终逃回山海关的仅剩下了不到两千人,而且当时于家军还是刚刚结束了和建奴大军的激战,已经算是强弩之末了,还能把吴襄所部打的这么惨。
  现在于孝天已经控制了整个大明,随时可以调集远超过他们兵力的大军出关对他们进剿,凭着他们这些兵力,还有物资储备,想要和于孝天划地自治讨价还价,根本就是在找死。
  恐怕这边他们宣布什么狗屁清君侧,那边于孝天便会派出精锐人马出关,讨伐他们,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于孝天现在可是有权利以一国之力来对付他们,而他们仅凭着关宁这一带穷山恶水,想要和整个关内对抗,根本就是打着灯笼上茅厕——找死!
  这么一说,那些提议谋反的家伙顿时就蔫儿了下来,这两三年来,他们也听闻了许多有关于孝天做事的风格的事情,于孝天此人一方面心狠手辣,一方面办事果断,但凡是关内试图和他作对之人,往往都落得一个满门尽灭的下场,于孝天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他们敢这么做,于孝天当真敢把他们举家上下,最后连只鸡都不留的全都给干掉。
  既然造反不行,那么其他人又问祖大寿还有何好主意,祖大寿当时摇头没好气的说道:“我能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于孝天已经控制住了大明江山,早已不是当年刚刚入京时候了,那时候我们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又能如何?
  这几年你们也都睁眼看着呢,关内各地那些不听话的当官的还有军将们都落得的是什么下场,就连那些皇亲国戚,现在一个个都像狗一样的夹着尾巴做人,一不小心就被于孝天像杀鸡一般的给做掉,左良玉领兵作乱,号称拥兵十万,结果呢?在于家军兵锋面前,连两个月都没有撑到,就被打的大败,左良玉全家上下被于孝天杀的连只鸡都没能留下,你们以为就凭咱们手头的这些关宁军跟他死磕,能有什么下场?
  我等恐怕现在除了对这于孝天表示恭顺之外,大概还能落得一个善终的结果,但是如果诸位想要与之对抗,恐怕最终所有人都只能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我奉劝诸位,还是莫要打什么主意,此次他率军出关讨伐建奴,我等可先跟着看看,他麾下的这些于家军,到底是不是有传言中的那么骁勇,假如他麾下兵马,确实厉害,那么我奉劝诸位,还是乖乖交出兵权,主动请辞,这样的话还能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但是如果此次他出关进讨建奴同样也铩羽而归的话,那么我等便还有被利用的价值,接下来便还能与之讨价还价,保住眼下的地位!
  除此之外,恐怕再难有更好的办法了!”
  (跪谢大漠笑春风兄弟一次次的重赏支持,真是不知该如何报答!)
  第一百一十七章 敲山震虎
  有人对祖大寿问道:“难道说我们只有坐以待毙,或者是观望风向吗?”
  祖大寿点点头道:“恐怕也唯有如此了!”
  所以经过一番商议,他们这些尚还控制着一些兵马的关宁诸将,最终达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那就是静观此次于孝天率军出关,和建奴一战的结果,如果于孝天果真将建奴讨灭的话,那么他们除了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之外,再也别无他法。
  但是如果于孝天此次率军出关,却没有能干掉建奴的话,那么他们这些人便还有机会,和于孝天继续讨价还价,保留住目前的在关外的地位。
  但是今天当他们亲眼见到了于孝天麾下的这些精悍无匹的于家军兵马之后,已经是各个都心凉了半截。
  他们在关外和建奴打了几十年交道,也算是都相当有见识了,但是却从未见过如此精锐的人马,于是几乎所有人都潜意识之中,已经判了建奴的死刑,再也兴不起和于孝天阳奉阴违对抗下去的念头了。
  于孝天也没有端着架子,下马和祖大寿一行人见了面之后,亲自拉着祖大寿与之把臂言欢,倒是相谈甚欢。
  而且于孝天谢绝了祖大寿等人请他入城设宴款待的邀请,以军务在身,不便讲这些排场,而是下令全军就地在锦州城外安营扎寨,请祖大寿等人在城外大营之中,简单的吃些饭,商量一下接下来对建奴进剿的事情。
  祖大寿等人无奈之下,只得应命,现在于孝天虽然没有登基称帝,但是却挂了个监国的名头,他的身份,现如今在大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连当今圣上崇祯皇帝,恐怕也只有听他摆布的份。
  所以于孝天留他们在大营议事,他们也不敢轻易谢绝,只能捏着鼻子答应下来,看着那些于孝天的手下,用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便在城外扎下了营盘,短短一个时辰不到的工夫,一座各项设施都相当完备的庞大兵营便在锦州城外布置完成。
  于家军用这么短的时间,扎下了这么一个完备的军营,仅凭着这一件事,就让祖大寿这帮关宁诸将开了眼。
  所有于家军的兵将,在统一调度之下,如臂使指一般灵动,各司其职丝毫不乱,效率之高,可谓是让所有人都开了眼。
  而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于家军对周边情况完全没有丝毫放松,骑兵根本没有解散,而是分头在营地周边巡逻,对于任何周边的风吹草动都立即作出反应,可见得于家军的警惕性之高,就算是这里乃是大明控制区,他们也没有半分的放松。
  同样也刚祖大寿他们感觉到,于家军对他们这些关宁军的不信任,这令他们颇有点尴尬,同时也很有点泄气。
  今日幸好他们没有做出什么不轨之举,要是他们当真试图对于孝天不利的话,恐怕今天他们就要直接栽在这儿了,于孝天所率的这些虎狼之师,绝对有能力将他们这座锦州城给一脚踏平。
  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于家军炮兵部队开入营中的时候,一个个心中都暗自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于家军居然能在野战行军之中,携带这么多的重炮,这些大炮虽然披着炮衣,但是仅从炮衣包裹的大炮外面看,便可以发现这些大炮的炮架设计极为精巧,运动起来相当省力。
  每一门大炮都挂在一辆式样新颖的前车后面,炮兵则或乘坐于前车之上,或者跟在炮车两侧,每一门火炮,都有两匹或者四匹辕马牵引,运动的时候,十分便捷。
  粗算一下,于孝天此次出关,单单是这一路兵马,就携带了过百门的重炮,而且一色齐都是红夷大炮,这样的火力,着实让人看着就感觉到心惊肉跳。
  关宁军以前也算是装备相当精良了,大明有什么好东西,往往都紧着他们先用,红夷大炮也第一个先交给了关宁军使用。
  当年袁崇焕在关外率众打了宁远大捷的时候,就是依靠着关内给他们提供的数门红夷大炮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关宁军的火器还是比较厉害的。
  但是这也仅限于此,这些年来虽然他们也获得了几批红夷大炮,但是这些红夷大炮相当笨重,并不适合用于野战使用,多被分散在各城之中,作为城防炮使用,在野战之中,绝少能携带一些大型的红夷大炮参战。
  而于家军却一次就从关内带出了这么多红夷大炮,而且还如此轻巧,这样的装备让这些关宁军兵将无不叹为观止。
  而且他们还看到大批于家军使用的不是一般的刀矛等冷兵器,绝大部分于家军士兵,都是携带了一支看上去打造极为精良的火-枪,这就更让他们感到惊讶,现在任谁都听说过于家军善使火-枪作战,他们的火-枪可以及远,甚至可在三四百步之外取上-将性命,相当犀利异常。
  这次见到了他们所携带的这些火-枪之后,而且是数量如此之众,让关宁军兵将们更是心中生怯,不敢再对于家军有任何不轨之心了。
  趁着安营扎寨的空闲时间,于孝天也没有直接便询问祖大寿等关宁诸将有关建奴近期活动的情况,而是就地随便找了个空地,随便招来了一个排的于家军的火-枪手,给祖大寿等关宁诸将现场做了一次射击表演。
  在于孝天的吩咐下,有兵卒迅速的在一百五十步到二百步之外立起了十几个胸靶,一个排的火-枪手并列而立,在排长的命令声中,举枪瞄准。
  祖大寿等关宁诸将的胃口当即就被吊了起来,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望向了那些胸靶,他们都是行伍之人,当然一下就判断出了胸靶距离这些火-枪手的距离,一个个都充满了好奇心。
  传言中说于家军的火-枪可以远在数百步之外取人性命,但是这些都是传言,他们这些关宁诸将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年来他们也曾经试图花重金从关内搞几只于家军的火-枪,但是因为于家军对于枪械管控极其严格,使得他们始终未能如愿。
  当今天于孝天当面要让他们见识见识这些于家军火-枪的厉害的时候,这些人当然胃口被吊了起来,一个个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望向了那十几个胸靶。
  这么远就算是让他们调来大炮轰,也不见得能打得中,用鸟铳就更不用想了,所以他们多少都心存一些怀疑。
  但是随着一通排枪声响起之后,他们的眼珠顿时都掉了一地,虽然距离很远,他们看不清胸靶上面的情况,但是却还是看到有几个胸靶因为固定的不太牢靠,居然当场就被打翻在了地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