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穿越重生>宋朝大官人>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人人皆可为尧舜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人人皆可为尧舜

  冬日政务稀疏,众文臣皆是聚于暖阁。到这里来的,倒是没什么职事官,都是朝政舞文弄墨的一群人。
  下到殿阁学士、直学士、编撰、待制,再到史馆、秘阁,再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乃至朝中宰相,都列位旁听。
  以往时刻,要么是昭文馆大学士、要么是集贤殿大学士,换句话说就是一个首相一个次相在主持讲学。
  舍人院讲学,就有定基调、指方向、明任务的作用,但并非最有效的,故而类似于后世的光明日报。
  这次讲学的既不是首相也不是次相,而是内相。所谓定基调、明任务,不是定天下的基调,明天下的任务,而是定天子的基调,明天子的任务。
  因此这讲学其实还在考验宰相对圣意的揣摩能力,要是揣摩错了,还有罢相的危险。但这次讲学的是内相,乃是天子眼前的红人,根本不用揣摩圣意,而是直接能知道圣意,于是来听的人更加多了。
  济济满堂的人,俱是闭目养神,不做交谈。陈初六尚未出现,但听得殿外一声高喝皇上驾到,众臣皆是面露惊讶,站起身来。
  舍人院的讲学,天子亲临可不多见,比祭酒来得更早,更是绝无仅有。底下一些人都开始替陈初六担心,会不会有人拿这个借口弹劾他。
  但见赵祯坐到上首,道:“重道故尊师,朕亲政以来,尚未有经筵。这次舍人院讲学,朕提前一步来听讲,便是尊仁义之道,重师传之礼。”
  赵祯的这个意思,就好比刘备请了诸葛亮,将剑印交给他,然后亲自站在下面听命,捧起来一个人,还给他撑腰。同时,赵祯说的这个理由,也绝对站得住脚,尊师重道,便是维护仕人,百官闻言,皆是拱手道:“陛下圣明!”
  这时陈初六才从外面进来,不慌不忙,一脸平静。向天子心里行礼之后,转过身来,又与百官一并拱手相互行礼。
  接着有两个吏员,在一面屏风之上,将遮挡的锦布取下,露出了屏风上挂着的一幅字,上面写着三个大字,“致良知”。
  场面停滞了一瞬,随即议论纷纷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好了讲战和论的么?这致良知又是什么,可有哪位仁兄知道?”
  “良知二字,出自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这个致字,本官却是不解。”
  “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大致天下也。难道这次讲学,是要讲孝悌?”
  “这……这怎么会,依本官看来,陈学士的嘴向来刁毒,定是借机训斥那赵元昊不知孝悌之义,欺师灭祖,竟敢擅改姓氏,伪冒年号。”
  “不用说了,听陈大人自己说吧!”
  众人逐渐静了下来,眼光都看向了陈初六。感受到这齐刷刷的目光,陈初六心中的一丝惶恐消失不见,缓缓道:“前几天,本官到舍人院,问众学士现在读何书?学士答曰,准备重温西昆酬唱集。”
  “本官便道,学西昆体不如法李义山,点缀唱和不如经世致用。还说吕相辞相时上书八条陈义,曰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其语甚切,窥见其中一慧,可受用无穷。”
  “任由学士质问本官,为何在太原府事功不断,回了汴京便只能在嘴上事功。本官答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故有君子谋其力之所及,强其知之所能者,思不出其位也!”
  陈初六在舍人院中的话,早已传遍了大内,但在场之人听陈初六亲口说出来了,仍然是忍不住称赞,这个回答妙极。
  思不出其位,力不及,知不能,不谋其位。力量、知识、权位,决定一个人该不该去管一件事。换句话说,屁股决定脑袋。
  但在这时,陈初六又问道:“若是权位、能力皆是不足,就应当主动去提高,那又该如何提高呢?本官的回答是,致良知。”
  “良知者,人人皆有,仁义、孝悌、忠信,不教而知。什么又是致良知呢?致,推也,也是磨炼,见诸事实。将自觉之知推致知行合一,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致良知,便是兼知兼行。良知生而有之,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曰,然也!”
  致良知乃是心学的主张,强调的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那兴办义学、创办报刊,才能名正言顺。
  既然良知是生而有之,这又维护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便是朝廷、仕人都不会反对,这是稍取了一点王阳明的精髓。
  只是这一主张,底下的人却有些难以接受,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那当朝大臣与贩夫走卒,岂不是一样了?
  便有人拱手道:“陈学士,下官不能苟同。百姓若没有贤愚之分,岂有上下贵贱之别?”
  陈初六笑着反问道:“若天子拜阁下为相,世人当如何议论?”
  那人一愕,随即摆手道:“陈学士不用笑话下官,下官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为官资历深浅,本事不足,若拜下官为相,必遭天下耻笑。”
  陈初六点了点头:“此时拜阁下为相,会遭天下耻笑,那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呢?德高望重之人,是生下来就德高望重吗?不是。人人生而知孝,世上却有不孝之子,为何?这正是性相近,习相远也。贤愚之分,非生而有之,习而分之!”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的原话。这下反对的人逐渐少了,陈初六看向众人道:“诸位饱读诗书,故而能高坐庙堂之上,为天下计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又皆可为圣贤,故而百年强国之计,应以教化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响当当的话,但陈初六决定还背诵另外一篇全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也,利在一时不谋也,利在万世必谋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