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综合其它>正德大帝> 第211章 皇子出阁读书 (二合一)

第211章 皇子出阁读书 (二合一)

  夏言去西洋的事在此时的大明帝国并没有被很多人关注。
  甚至,就连帝国海军在满剌加击败佛郎机舰队且在满剌加获得海城为军事基地的事,也没有引起帝国内部许多官员的关注。
  大明帝国内部,帝国的大多数官员更在乎的还是皇帝那个位置的继承问题。
  按照儒家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皇后之子朱载垒理应是太子的最佳人选,毕竟朱载垒是皇帝朱厚照的嫡长子。
  正因为此,帝国的官员们此时更为关注的就是太子出阁读书的问题。
  自礼部左侍郎朱恩上疏请皇嫡长子朱载垒出阁读书并择儒门良师教之以经学正道后,陆陆续续便有许多官员上疏请立太子与请皇子出阁读书。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里,帝国的大多数官员们依旧主要关心着皇帝这个位置将来由谁来坐,以及自己能不能借着这个皇帝继承者扩大自己政治权益的问题。
  “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不明则社稷不稳”。
  这是文官们给朱厚照最一致的理由。
  但朱厚照却很想告诉这些人,别说储君,就是皇帝,国家也是可以没有的。
  但朱厚照知道自己即便这样说,很多人也是不会信的,就是大多数百姓也是不会信的,因为现在的大明政治制度决定了帝王不仅仅是国家元首还是帝国政府真正首脑,掌控着帝国所有的权力。
  从一个人的生死到一个官员的任命,都是皇帝自己的权力,甚至也只能是皇帝拥有。
  而朝廷官员与宗族族长的权力皆不过是皇帝赋予而已。
  换句话说,那便是,天下一切都是皇帝的,这就是家天下!
  而一旦要换个皇帝或者皇帝没了,这个天下就会陷入大乱,统治体系就会崩塌,就会通过战争屠杀消失掉一半的人口,直到新的皇帝出现为止。
  而控制了这个皇帝或者自己做了皇帝,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所以,任何一朝的官员们都很在乎皇帝这个位置,无论是不怀好意的官员还是真为了天下太平的官员。
  所以,安化王、宁王等都想着造反,想要当皇帝。
  朱厚照如果不是个穿越者,若是个明事理的皇帝,也会如帝国官员们所从,立嫡长子为太子,并准文官所请,下诏令太子出阁读书,以希冀靠此培养一个合格的储君,为大明帝国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若朱厚照是个不明事理的皇帝也可以先拖着,在将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做皇帝,甚至也可以学万历拖着拖着就被文官通过各种阴谋阳谋忽悠得还是立了文官们喜欢的皇子为储君。
  可朱厚照恰巧是个穿越者!
  虽然,迫于政治压力,朱厚照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对待政敌从来不心慈手软,但其实,只有他知道他内心里并没有把自己当一个真正的帝王,他对刘健、李东阳、谢迁等的狠辣更像是一个无产者对统治者的反抗。
  朱厚照现在很纠结,纠结自己该如何把大明帝国的改变继续下去,特别是在自己百年之后。
  虽然朱厚照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能穿越到了这个世界,还附身到朱厚照身上。
  但他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不可能长生的,即便自己是穿越者也不例外,自己十年来身体机能与细胞依旧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说明自己是会衰老是会死亡的。
  死亡不可怕。
  何况,朱厚照自己已经经历了一次。
  即便在生前对活着的世界有所眷念,但朱厚照觉得自己也没必要因此去畏惧死亡而不敢去面对,他现在得认真思考自己百年之后的帝国继承问题。
  朱厚照在想自己百年之后,是不是应该还要给诺大的华夏安排一个凌驾于无数汉人身上不尊重他人生命的独裁者,让华夏的亿万汉人继续做这个人的奴隶。
  朱厚照是不愿意这种现象继续存在的,他希望大明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他希望大明的当权者能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合法财产,他希望大明官府不是精英们奴役庶民的工具,而是百姓自己选出来且通过收取百姓的赋税而对百姓进行公共事业服务以及组织公共事业的机构。
  可这谈何容易。
  别说现在的大明,饶是在二十一世纪,都未能真正实现,弱肉强食这个自然法则虽然残酷似乎的确是一切生物都在遵循的真理。
  但朱厚照还是想再努力一次,努力让底层者可以拥有一个较为平等与自由的社会。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卑微渺小,在将来,至少在明文规定的法律里是平等的,彼此见面也不至于位低者向位高者下跪,勤劳者得到应有的物质奖励,而懒怠者则得承担应有的代价。
  朱厚照觉得自己至少得努力让大明接近到后世的文明程度。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明在文明程度上赶后世还是差很多,株连与私自处决人命的现象依旧存在,甚至自己这个皇帝都这样做了,开了历史倒车;
  除此之外,女人被强迫缠足的现象还是存在,甚至寡妇被宗族逼得自缢守节的现象也存在,还屡次被当成值得表彰的忠贞之事写进了官衙的奏疏里,呈递到了自己的皇帝面前。
  每当朱厚照看见这样的节妇忠贞之事,朱厚照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内心里,朱厚照知道这是这个礼教社会在吃人,但他却无法阻止,因为寡妇自缢是寡妇自己这样做的,甚至自己这个皇帝如果不赐予其贞节牌坊才显得不通情理。
  话转回来,朱厚照自己主导的一系列株连之事,他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似乎做的很是顺理成章,顺理成章的这个帝国根本没人能在法理上说他做的不对,倒是他内心时刻在问着自己,自己还是一个尊重他人生命且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也不自觉低人一等的现代人吗?
  朱厚照很烦闷,尽管这个社会给了他在后世不能拥有的一切,比如他在后世根本不能想象的宫廷园林,和许多堪称绝色的美人,以及每日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但他发现他还是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
  朱厚照讨厌文官们拿儒家礼法约束自己,所以他选择了反抗,但他也讨厌文官们像奴才面对主人一样只知摇尾乞怜而无半点人的样子。
  朱厚照不想变成自己在后世讨厌的那些人,那些喜欢被溜须拍马,喜欢颐指气使,喜欢恃强凌弱且不尊重他人的人。
  朱厚照知道自己狂妄的人到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把别人不当人的人到头也会走向灭亡,自己或许靠着自己建立起的强大国力与争取到的大量民心而善终,而自己后世的子孙,朱家贵胄若一直不把别人当成奴役的工具,在将来只会被人推翻,就算是有骨气地找棵树吊死,那也只是比举国投降金国的赵家人好看点而已,终究也改变不了被百姓抛弃的命运。
  所以,朱厚照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不只是自己儿孙,帝国的所有统治者都要明白,自己作为统治者不是作为一强者要去剥削一弱者,而是在拥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也有去维护这个国家利益与完成公共事业的义务。
  无论百姓是被动的接受了这个政府的统治还是主动通过选举选出,作为执掌公权者都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力是百姓赋予的,一旦这个政府不为百姓谋福祉,就只会被百姓抛弃。
  事实上,这些道理在圣人之言中也不是没有,要不然也不会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之类的话,也不会有水以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言。
  但只是很多人念错了经,只顾着维护自己的特权却忘记了自己的义务。
  后世的儒生们强调父权夫权君权,强调子应该从父,妻应从夫,臣应从君,却忘记了规定为父者为夫为君之义务,或许有也会被刻意淡化忽视。
  不过,有时候在朝堂上,有时候文官们倒也不是不知道限制君权,甚至也知道要求皇帝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很多时候文官却没有去限制自己为人父为人夫的权力,以至于在家族里搞一人堂在朝堂上又要求皇帝从谏如流,岂不矛盾?
  朱厚照知道自己要想把大明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会因为漫长和艰难而放弃。
  但他不得不承认,要让帝国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度,首先要做的是限制自己的权力,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自己还得尽力建立起更合理的政治制度,一个能保障人最基本权益又能限制人的贪婪的制度。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社会发展与生产力得到发展,让百姓拥有更多的知识与生产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拥有更多的力量与统治者抗衡,而统治者也才好考虑百姓的感受,彼此力量平衡才能做到彼此尊重,彼此平等。
  朱厚照不担心在较长时间内依旧有强权者凌驾于他人之上,依旧在奴役百姓,他担心的是百姓们觉得自己应该被奴役。
  如果这样下去,汉人只会依旧麻木,只会停留在为奴役他人而沾沾自喜和想做奴隶主而不得的两种状态,从而不在乎骑在自己头上的人是谁,只希望着自己也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如此的话,何谈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朱厚照准了礼部左侍郎朱恩所请,决议让皇子出阁读书。
  不过,他没有按照朱恩等文官意愿只让皇嫡长子出阁读书,而是让四个四岁的皇子同时出阁读书,而且也没有要让这四个皇子只接受儒家教育的意思。
  朱厚照决定如同地方社学先培养四位皇子的识字能力,而且也培养的方式也不再是教授三字经这种传统的儒家启蒙方式,而是以新编的拼音辅助各类朗朗上口的诗词文章字词进行启蒙,并将朱厚照让翰林院编纂的近似于后世新华字典的《大明字典》也作为四皇子接受初级义务教育期间的主要工具书。
  同时,朱厚照也没有按照文官们的意思,择良师充詹事官而教之,而是下诏成立依照社学例成立宫廷社学(后文简称宫学),专门培养皇室贵胄子弟进行初级教育,社学老师也非是只知道掉书袋讲解儒家经义的朝廷官员,而是专门从地方社学择取经验丰富的社学教师招入宫学为师,且学习科目也变成国学、算术、常识三科。
  朱厚照下诏着皇室贵胄之家选适龄儿童入宫学读书,除四位皇子外,一些藩王之子、公主之子以及外戚之子也被招入宫学。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兴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即朱厚照堂弟也奉旨入宫学读书。
  朱厚照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让自己这几个皇子从小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观察人心,如何知道去接交朋友以及解决与人相处时发生的矛盾,而不是让他们长于深宫或只听从于老师的教导,甚至奉老师的话为圭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朱厚照这样做自然让大部分文官很为反感,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没办法通过教育皇子的机会达到影响未来朝局的目的。
  不过,这些文官们也不敢明着反对朱厚照,毕竟朱厚照是皇帝,拥有帝国最高决策权。
  因而,这些文官便只谏言皇帝朱厚照当先确立太子,且言明自己要求皇帝确立太子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毕竟太子这个位置不确定,就会让朝臣们陷入党争,造成朝政不稳。
  朱厚照知道太子如果不立的确可能引发党争,历史上满清王朝之九龙夺嫡就是个例子,而万历久不立太子造成国朝内耗严重也是个例子甚至催生出东林党,但太子一早确立也不好,太子党一出现也会让很多官员只知道巴结太子并跟着太子一起贪赃枉法。
  但朱厚照现在宁愿不立太子,也不愿意去为将来废一个不合格太子而大费周章,未来由谁来统治帝国的亿万百姓,这个不应该是儒家礼教说了算,也不应是自己说了算,而是亿万百姓们自己说了算。
  可是,如何让百姓们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帝国元首,朱厚照还不知道,但他不着急,他要先培养许多合格的帝国统治者来并培养许多有自己思维的百姓来,只有那样,百姓们才会知道该如何去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