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耽美>朕要搞基建> 朕要搞基建 第155节

朕要搞基建 第155节

  原本并非难事,但这会余震还没过,时不时地动山摇,就怕中途砸着孩子。
  郝良山拍板决定,不能耽搁,必须立刻把人救出来!
  大伙马上拿来绳子,绑住两侧的墙壁,一边十多个人同时拉扯绳子,郝良山留在中间将孩子抱出来。
  “一二三!”两边同时发力,断掉的墙壁缓缓打开,缝隙大了许多,郝良山蹲下双手伸进缝隙,拉住孩子的胳膊。
  “再加把劲!”缝隙又大了一些,孩子的头已经能出来了,紧接着身子也拉出来了。
  就在此时,突然余震再次袭来,吓得他们纷纷脱力,两块巨大的墙壁又重新合拢,发出一声闷响!
  “山娃子!”年纪最大的老人大喊一声,大伙这才想起县令大人。
  “县令!您没事吧!”
  “我没事。”郝良山抱着孩子躺在旁边废墟上,刚刚差一点孩子就被夹在中间,还好他眼疾手快奋力一拉,最后孩子只被夹掉一只鞋。
  大伙喜极而泣,孩子的娘亲也醒了过来,抱着孩子不停的磕头:“谢谢县令大人,救命之恩无以为报,我们娘俩下辈子给您当牛做马!”
  郝良山扶起她道:“大嫂,快带着孩子去避避雨吧。”
  妇人抱着孩子刚离开,一个骑着马的衙役跑过来:“大人不好了!去往蜀州府的路被山石拦住了,小的们过不去了!”
  其他人一听,顿时面如死灰,报不出信就意味着没人会管他们,他们将困在这自生自灭了……
  人群中不知谁第一个哭出声,紧接着哭声四起,大家绝望又愤怒着宣泄着心中的情绪。
  “哭啥子哭,起来继续救人!”
  郝良山扶着石头站起来,擦了把脸上的雨水道:“官家肯定不会不管我们,咱们要在他们来之前,把能救的人都救出来!”
  大伙抬起头望着他问:“会来吗?”
  郝良山斩钉截铁的说:“会!皇上给咱们取消了丁税让百姓能吃饱饭,又给咱们办了学堂让孩子们识字,大启跟前朝不一样,他们肯定会派人来救我们的。”
  他这番话让大伙重拾希望,纷纷擦干眼泪再次投入救援。
  没有受伤的百姓也加入其中,人数从原来的三十人增加的一百人、三百人、六百人!
  还有人将自己的粮食分出来,供给他们食用,让他们有力气救出更多的人。
  *
  地动发生的第十日,离蜀州最近的湖州派来了三千人的救援队。
  这些人一部分是士兵,一部分是民间百姓自行组织的,他们携带食物和药品朝蜀州赶了过来。
  蜀州知府秦汉卿亲自出城迎接他们,红着眼眶拉住湖州同知的手道:“辛苦你们了!”
  湖州同知是个爽朗的汉子,回握住他的手道:“咱们两州自古就是兄弟州,兄弟有难哪有不帮忙的道理,大伙快把粮食送进城!”
  满满三百车的黍米可解了燃眉之急,秦汉卿激动的眼泪都掉出来了,这回百姓们可有救了!
  很快肃州、云南、贵州也相继送来了救灾物资,虽然都不如湖州多,但多少都是恩情,蜀州百姓们都牢牢记在心中。
  *
  与此同时,滨州制作出第一批橡胶防水布全部装车送往蜀州。
  重建家园之前,得保证百姓的居住环境,防水布是非常好的帐篷材料,用几根竹子就能搭建起一个简易帐篷,供一家人遮风避雨。
  这些天宋玉竹每天都要在地图上转转,观察那边的情况。
  当他转到清河县时,被这里惊了一下,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个活人都看不见,难不成都被掩埋了?
  找了大半天,宋玉竹才发现带领百姓在田间抢种水稻的县令。
  这些日子郝良山带领当地百姓完成自救,剩下的时间为了避免百姓胡思乱想,也防止年底缺粮,他组织大家去田间补种被山石砸坏的田地。
  宋玉竹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心中百感交集,有这样的负责任的基层领导,百姓才能在灾难中活下去!
  *
  六月初九,上京的救援终于抵达蜀州,上千车粮食运送过来,又陆续分发到各县。
  清河县被堵住的路被清理干净,马车载着粮食赶到时,整个县城的人都迎了出来。
  郝良山激动的泣不成声,跪在地上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县志记载,洪武三年六月,清河县遭遇地动,百姓死伤数万,牲畜不计其数,田地均被毁坏。
  因路途遥远,山路难行,赈灾的物资第二年秋才送至,清河县幸存者不过七百六十人……
  一个上万人的县城,最后只剩下七百人,听起来骇人听闻,但确实是武朝发生的事。
  所以郝良山才明白,赈灾物资一个月送到意味着什么,他们何其幸运生在这个朝代!
  赵骁派士兵们清理被掩埋在废墟下的尸首。
  医学院的师生们负责诊治在地动中受伤的百姓。
  橡胶布也派上大用场,蜀州六月是雨季,大雨连绵数日,如果没有这些防水布,肯定有不少人要被雨淋病。
  宋玉竹免除了蜀州三年税收,拨款三百万两用于基础建设。各地富商也相继慷慨解囊,捐了百万两银子。
  接下来坚强蜀州百姓,会用双手建造新的家园。
  第150章 故交
  七月,上京突然热闹起来。
  各地官员纷纷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官员会议,还有各州府选拔出来的运动员,要在上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离着上京较近的几个州府,提前十天半个月出发就行。但地处偏僻的州府,必须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往上京赶。
  为了迎接这场盛大的狂欢,上京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比过年都热闹。
  上京的驿站也人满为患,有钱都没有房间住,连周边的州府也都住满了人。
  *
  “老爷,里面没客房了。”一个穿着朴素的小厮从客栈里出来,擦了把脸上的汗。
  门外站着一个身高八尺,身材壮硕的男子,他手里牵着头驴,身上背着包裹,脸上的汗水不停往下流。
  上京的七月正赶上三伏,天气闷热的上不来气。
  此人名叫韩松,是肃州平南县的县令。虽然官员上京大多都比较朴素,可像他这般只带了一个小厮,骑着驴来的实属罕见。
  是因为平南县太穷了,穷的连匹马都没有,韩松的俸禄都填补了衙门,这次出门还是东拼西凑出十两银子。
  贫穷跟平南县的地理环境脱不了关系,那里有一多半的地方是沙丘,另外一部分是峭壁,只有中间一点良田,养活了七千余口人。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平南县的百姓春秋两季种地收割,夏天和冬天就上山打劫过路的商贩以此为生。
  州府曾派兵过去剿过两次匪,官兵一来,百姓就回到家老老实实种地,等官兵一走,又重操旧业,根本管不了。
  经年累月这地方就成了毒瘤,韩松也因治理不当,连续十三年考评都是中下,被困在平南县当了十三年的县令。
  “没有空房就没有吧,实在不行咱们就找处遮阴挡雨的地方休息。”反正路上都是这么来的。
  “哎。”小厮从他手里接过绳子,牵着驴走在后面。
  两人来到广华寺附近的一处梧桐树下。这棵梧桐树有上百年的历史,长的枝繁叶茂,树下十分阴凉,二人干脆就在这歇下了。
  小厮栓了驴,从包裹里拿出两块饼子和水囊递给韩松。
  “大人咱们为何不借住寺院?”
  韩松撕着饼子边吃边说:“你当寺院不花钱?兴许比客栈都贵,咱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坚持几日等会议结束就回去了。”
  这大饼放的时间久了,味道有些馊,不过没发霉就还能吃,可不敢浪费了。
  寺院响起钟声,从里面走出一个妇人,妇人怀里抱着一个不会走路的奶娃娃,手里还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后着几个丫鬟和小厮,应当是京中哪个贵人家的娘子。
  驶来一辆马车停在寺院门口,妇人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上不是别人,正是来接夫人和儿子回家的徐冰。
  大儿子指着树下的驴道:“爹,你看驴子,驴子!”
  “没错,是驴。”徐冰抱起儿子,抬头朝那边看了看,突然愣住。
  “相公,怎么了?”王庭玥询问道。
  徐冰把孩子递给她:“你先在这里等我一下,我去去就来。”说着径直朝那颗梧桐树走去。
  梧桐树下,韩松也看见了他,只不过没认出来,好奇这人为何朝自己走过来。
  他放下大饼缓缓起身,在徐冰走到他们身边时开口道:“我们在此歇歇脚,一会就离开。”
  徐冰一把握住他的手道:“敬怀兄,你可还记得我!”
  韩松字敬怀,除了老师和同窗已经数十年没人这么叫过他了,他惊讶的看着徐冰:“你……你是徐冰!”
  徐冰高兴的拍着他道:“可算想起我了!”
  “哎呀呀,没想到在上京还能看见你,真是太意外了!”韩松激动的握住他的手不停摇晃。
  二人原本是同窗,隆武十六年一起考中进士,原本成绩都不错,徐冰可以进一甲,韩松可以进二甲。
  结果徐冰因为殿试时卷子写的言辞太过犀利,韩松因身材太高壮不似读书人,被一起贬成了同进士。
  后来这对难兄难弟,一个被任命到肃州平南县,一个被任命到西州高远县。反正都是穷乡僻壤的地界,若无本事这辈子都没办法翻身。
  因为顺路,二人便结伴一起去上任,结果还未到任职的地方,就被路上的歹人上了一课。
  一伙山匪将两人拦住劫财害命,幸好韩松生的人高马大,还会三脚猫功夫,打倒了歹人带着徐冰逃走了。算起来两人已经近十年没见过面了。
  徐冰看着他和身后的驴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
  韩松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道:“接到皇上的诏令,进京参加官员会议,可惜城客栈已经没有空房……”
  “这还不简单,去我那住!”
  韩松犹豫了一下,他怕自己贸然过去打扰到别人。
  “哎呦,我说敬怀你还跟我客气什么,走吧!”徐冰不由分说的拉着他朝马车走去。
  车上有女眷韩松不便上车,徐冰给他介绍了自家夫人和两个儿子后,便陪着他一同在马车后面走,两人边走边聊。
  “这些年,你一直在平南县任县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