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奇幻玄幻>混在人间的修士> 第372章见字如面

第372章见字如面

  “你这个小家伙,把我这个老家伙骗来,此后就不管了,你是不是打算累死我?”李刚说的委屈,但是脸上却是一脸笑容。
  “我怎么闲着了,前一段日子孙道长过来任教,又办起了附属医院难道是假的?”李羽笑道:“再说了让你这个老头现在修养,你闲的下来吗?”
  “你这个小家伙,让人累死累活的,最后还得感谢你,你说奇怪不奇怪?”李刚哈哈大笑。
  李羽手一挥,笑道:“能者多劳,正好让你这个老先生发挥余热多好。”
  李刚不在闲扯,而是说道:“好好,咱们不扯别的了,不过今天是学生入校的日子,今天你无论如何给学生说几句新思想的话题,再给孩子鼓鼓气。”
  李羽没有推脱,点点头,笑道:“行呀!我一会拿老年和少年做对比,你可不要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
  “哈哈哈~~~你以为我是一个老顽固。”李刚哈哈大笑,好不在意。
  李刚来到临时搭建的讲台上,看着下面的师生大声的说道:“今天有请未来书院的创办者——李羽副院长,和大家讲讲他对书院的期望。”
  说完之后,李刚看着李羽的方向,道:“有请李羽副院长。”
  坐在下边的学子和教员们纷纷鼓掌。虽然他们大多没有见过李羽本人,但是他办的许多事情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唐,而且写的许多书本广为流传。
  李羽缓缓走过去,站在操场上临时搭建的讲台上,看着下边年轻学子和所有教员,道:
  “你们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我对此只想说的是,你们才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因为你们学的都是新文化,新知识,当然还有开放的思想。
  一个民族必须有创新的眼光,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文化知识,不能守着这样的知识,而应该发扬广大,这才可以让一个民族不断加入新的血夜,这个民族才可以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勇往直前。”
  李二带着从附属医院出来长孙氏来到操场一侧,看着讲台上的李羽。
  “李羽什么时候都是那么,洒脱,自然,不矫揉造作,无拘无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长孙氏笑着评价。
  李二看着前方,并没有接长孙氏的话,而是仔细的听李羽激昂的在演讲。
  李羽笑了笑,继续道:“刚才李院长希望我给你们打打劲,我当时同意了,可是我站在这里的时候,突然却不想这样做了,为什么那?你们的教员估计经常会跟你们鼓劲,今天我就不多此一举了。
  下方的学子们都是微微点头,很是赞同,李刚倒是微微一笑。
  李羽环视了下所有学子和教员后,再次说道:“咱们今天就来讨论下“抉择”这个话题,当然了,大家现在已经做出了抉择,是不是正确那,等我讲完后,你们大概就会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李刚听了这样话,微微点点头,这里每一位学子,全是去掉了身体上枷锁,选择了学习新知识。
  李羽继续道:“今天咱们今天说一说“抉择”,或者叫活着与死去的“决择”。”
  “人的一生可能要先择无数的先择,但是“抉择”却是事关重大,甚至事关自己的生死。”
  说完之后,李羽再次看了下所有的人:“今天我想读一封信,就是关于“抉择”的。”
  “读信?”
  “读信?”
  “……”
  所有人不明白李羽为和会如此,其中李刚,李秀宁,李二,李菲儿他们同样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去读一封信?
  李羽没有理会下边所有的疑惑,而是说道:“活着或者不活,这是个永远的问题。现在司马迁就遇到了这个难题。他为战将李凌仗义执言,结果却招致了最屈辱的宫刑。
  对他来说,在众人中耻笑着活着,比死要困难的多。但是他先择了活着。因为他伟大的《史记》还没有写完。他就给朋友仁安写了一封信。”
  说道这里,李羽再次环视了所有人,笑道:“这封千古名信叫《报仁安书》,我想大家应该都会看过才是,但是今天我用白话文和我的体会来读这封信,也许你们会有另外一种感受。”
  李羽的口气直转,用惆怅的声音,道:“我现在最想写完这本书。”
  随后话音一转又讲到写这封信的时间。
  “大汉,征和三年。”(公元前九十三年)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所有的人,听到李羽用白话文读到这封信,感到明显的不同,没有读书那种苦涩,而是像是朋友聊天那么随意。
  念到这里李羽轻声地叹了一口气。继续念道:“少卿足下,我听说提高修养,才能承载智慧,充满爱心才能开启善心。道义才能取舍,勇气决定荣辱,贡献决定声誉,人就是靠这个五项标准存活于世,立于君子之林。
  所以灾祸莫过于贪欲,悲哀莫过于伤心,恶行莫过于辱先……
  “耻辱——”
  念道这里,李羽看着下边所有人,而是叹气了一声:“哎!耻辱——莫大于宫刑。”
  “受了宫刑的人,从此他们就不在是人了,今天是如此——”念到此,李羽再次停顿了下来,环视了下所有的学子和教员一眼,又再次地轻叹叹了一口气道:“哎!——历来如此!”
  此刻整个操场上寂静无声,只有李羽的声音在不急不迟,娓娓道来。
  “况且事情的来历难以说清——我小时候没有什么才华,长大也没有被人看好,皇上看着我父亲的面子,让我以微薄之才效力与宫廷……
  但是事情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却为我引来了一生洗不掉的耻辱。
  我跟李凌虽然同朝为官,但并不是朋友,我们两个志趣不同,而且没有什么来往……但我观李凌的为人非必寻常,对亲人孝顺,对他人诚信,对钱财,他更是仗义疏财……他长奋不顾身,以身殉国家之急…他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他确实是有国士之风。
  李羽停下来念书信,看了下方学子一眼,轻微摇摇头,而是继续念道:“一个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疾行,我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现在只是犯了一个错误,那些龟缩在家的人们,他们就群起而攻,我真的为他由衷得感到悲哀!!
  李凌带的步卒不到五千,深陷敌阵,杀敌成倍与他们的队伍……最后攻击到了单于的王挺……,他们当时犹如是虎牙上垂钓的诱饵,但还是向强大的匈奴进攻,面对千军万马……与单于连战了十天……最后单于调集全国之力围攻李凌,李凌率领队伍转战千里,矢尽道穷,不见援兵,自己一方士兵的尸体却推挤如山……
  即使这样,李凌仍然振臂一挥,将士们还是流着眼泪,流着鲜血,拉开了没有箭矢的弓弦,迎着敌人的钢刀,拼死杀敌……。
  李羽没有再看众人,只是轻轻地叹气了一声:“李凌在没有全军覆没的时候,皇宫里的王公贵族都在举杯为皇上庆祝,几天后传来了李凌战败的消息。
  皇上收到战报后,因此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沉闷,大臣们战战兢兢,都不知道说点什么,又有什么计策可出……
  李羽念道这里停顿下,摇摇头嘲笑了下,继续念道:“我同样也不知道应该对皇上说点什么。
  我当时自不量力,看皇上伤心的模样,就想给他宽宽心,我就想给他说,李凌一直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换的将士们以死效力,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虽然他战败被俘,但观其意,一定是想留着有用自身报效朝廷的。结局虽然无奈,但他杀敌无数,战功还是可以昭告天下,而无愧的。
  我当时正想找机会给皇上说的时候,皇上正好问到了我的头上,我就把这些话,又强调了李凌的功劳。也想让皇上换个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也堵一堵那些挑事之人的嘴。
  念到这里李羽停顿下,无奈地摇摇头,带着无奈的语气,继续读下去:“也许我没有表达清楚要表达的意思,也许皇上没有深入了解这个事情的始末。也许是觉得我在败坏贰师将军的名声,也许是觉得我在为李凌求情,当时就把我下了大狱。
  李羽看到下边的所有人,全是握着拳头,似乎为司马迁抱不平。
  李羽没有停下,而是换成低沉的口气念道:
  “我拳拳之心,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辩白的机会,因为是皇上定的的性,也只能这样判了。
  家境贫寒,凑不足抵罪的银两,朋友们都是无奈,皇上身边也没有人为我辩白,或者一句好话。
  我身非草木,与狱卒为伍,我深陷牢狱之中,我心中的苦,又能给谁诉说那??
  李羽念到这里,又再次叹了一口气,看看下边的学子,继续念道:“正如少卿亲眼所见,整件事情我那里做错了?
  李凌或者被俘,全社会的舆论都让他全家受到指责,都抬不起头,而我被关在牢狱之中,满世界的人都在嘲笑,
  悲哀!悲哀!
  这些话是不能轻易对人说的,我的祖辈不是开疆裂土的功臣,宫廷里的文史子官本来就是皇上的弄臣,和大街上算卦的,还有唱歌跳舞的没有什么两样……社会上本来就没有几个看得起。
  假如我伏法被杀,就像九牛一毛,像死了一只蚂蚁没有什么曲别,社会上的人只会觉得你傻,不知道躲事,活该去死……
  为什么会这样那?这是咱们现在的价值观造成的,人谁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区别在于你为何而死,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你会想到父母,顾忌妻儿,但为了理想而不死,而另有坚守。
  不幸的我,已经无父无母,无兄无亲,而我又受了宫刑,无法面对妻子儿女,我不死是因为,去死就不代表你勇敢,或者怯懦,活着更需要勇气。
  念道这里,李羽停了下来,说道:“这一刻,司马迁先生做出了影响后世许多人的抉择。”
  随后李羽继续念道:
  “我先择了隐忍苟活,先择深陷粪土之中,而不解脱。因为我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窝囊的死——我的著作,后人再也看不到了。
  有太多的权贵在历史中全无痕迹,只有真正精彩的人生才会被人称颂。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耐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都是先贤发奋之作,我比他们差了很多,我一直在用可怜的文采,在网罗天下的旧闻,约定事实,梳理真假,探究失败的道理,从轩辕时代/开始,一只写到了今天。
  写成了十篇表,十二篇本经,八章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是一百三十篇。
  我也想,通古之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惜书写了一半,就遭遇了这次灾祸,我真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写完,这样我就可以直接死了算了,我现在只想写完这本书,把它藏之名山,或者留与后人,我要在全天下,洗清我的耻辱,为此即使受到万人的耻笑。
  李羽带着激昂声音一字一句念道:“我——绝——不——后——悔!”
  “也许人只有在死了以后,才会获得公正的评价。
  书不尽意,略陈固陋。
  再拜!”
  李羽看到所有的学子,似乎陷入了沉思中,说道:“好了,今天读的这封千古名信《报仁安书》,希望对你们以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轰!”
  所有的人全部站了起来,鼓起了掌,掌声似雷,李羽只是笑了笑,挥挥手,走了下去。
  “哥哥,你刚才太厉害了,把一封信居然读的这么好听,激昂,又让人感伤。”李菲儿眼里直冒星星。
  李秀宁同样,在不远处望着李羽,杏目中的神采根本掩饰不了。
  李二和长孙氏朝李羽挥挥手,并举起大拇指。
  “哈哈哈,你今天来这一下,给学子鼓劲更有作用,”李刚若有所思道:“说实话,听你读了,我已经看过多次这封信的记载,让我十分有感触,如果当时司马迁选择去死,也许他写的那部《史记》后人永远看不到了。”
  说完,李刚哀叹了一声道:“看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让人“抉择”。”
  ……
  (本来这章初期写的是《少年中国说》,后来是我看了电视上一个节目,感到很有意思,算是复述下来,高兴了看看,不高兴翻过这一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