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奇幻玄幻>明骑>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宴仪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宴仪

  “这是什么甲,没见过呀!”
  “这不是我大明的大胖战袄么,改成这样了!”
  “这身上一条条的是铁链子么,这得多重,怕不得有四十斤!”
  沸腾的议论声中,一些格外凶悍的虏兵突然龇牙咧嘴,朝着沿街百姓大骂起来,用的是听不懂的野蛮土语。百姓哗然,几个手持重火绳枪的新军士卒吓的手一抖,下意识的后退几步,被凶悍的虏兵吓的腿软了。这倒实属平常,一个凶悍的虏兵身上穿着几十斤重还带着血的重甲,瞪过来那气势也是极惊人的。
  马城不悦,左右亲兵,后面的开原骑兵勃然大怒,打马上前抡起连鞘战刀,劈头盖脸的一通教训。
  马小五尴尬道:“少爷,我认罚。”
  马城也不能真的罚他,万众瞩目下突然掉转马头,不紧不慢的行过去,所过之处虏兵纷纷低头,不敢正视,京师百姓又是一片哗然,绝没想到辽东伯居然如此神威,居然加虏兵都吓住了。
  马城在一个佐领身前停下马,森然道:“噤声。”
  那佐领被揭破用心,心虚的低下头,献俘队伍重新动身,百姓哗然后情绪终于失控,狂热的大喊叫起来。
  “辽东伯威武!”
  “万胜,万胜,万胜!”
  马城又恢复了面无表情的死人脸,麾下三千开原铁骑押送着两千虏兵,午门献俘,进了午门当然不能乱来了,得要给虏兵卸甲,重新捆好还要上枷,这要是吓着了皇上可就不好玩了,又是一阵忙乱新军士卒很紧张,一排排火铳对准了凶悍的虏兵,就差没点火绳了,马城心中叹了口气,新军就是新军呀,不顶用呀。
  训练再好,装备再好,没上过阵的新军也不顶用,再优秀的士卒也是人不是机器。
  紫禁城内却是另一翻景象,从清晨起,正阳门到午门的御道两旁,新军庄严肃立,盔明甲亮,刀矛如林。午门广场上,王公大臣顶戴朝服,按班排列,午门前,法驾卤簿、丹陛卤簿、丹墀卤簿、仗马、步辇五辂宝象、乐队整齐摆放,这一切在表明,一场重要的仪式将被举行。日近中天之时,午门上金钟长鸣,百官齐向午门方向跪下。
  此时,一顶黄罗伞出现在高大的午门城楼上,伞下一个十七八岁少年身着明黄龙袍,面孔稚嫩的少年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坐到早已摆放好的御座上。一会,钟声停止,百官起身,拍拍官袍。
  一名年青的礼部官员出班,高亢清晰的大声喊到:“献俘”,广场上的护军也随声呐喊,声震长空,气势宏大。很快,一群身穿红色囚服,项系白练,手脚带镣的虏将在八名高大健壮的侍卫押解下,走入午门广场,到午门前正中时,罪犯被按着跪下。
  此时,仪式还在进行,内阁次辅袁可立向天启帝奏报平叛战况,献俘仪式进入高潮,刑部官员,牢子将被俘敌酋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性的告礼,然后在宣德门行献俘礼。皇帝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 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
  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就是捷报。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这时,如果皇帝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开释,侍臣便传旨 先释缚,随即宣布释放。
  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舞蹈,山呼万岁。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 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当时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宣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后代,将帅统领军队在前方作战获胜,虽然不曾还师回都,遣人向朝廷报告胜利,也称 为献捷。捷报一般在早朝时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朝廷宣捷后要遣官告祭郊庙,中捷以下则不举行告祭庆贺之礼。
  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宋代起,国家礼典中都有受 降仪式。宋代受降仪与献俘大致相同,也在宣德门举行,降王率降众穿戴本国衣冠俯伏而拜,口称万岁。皇帝下旨赦罪,赐给冠服袍带,降王等拜受, 更换所赐冠服袍带后,再拜称万岁。清代受降仪,降王对皇帝行三跪九拜礼, 皇帝赐筵宴。
  大将军在前方受降,须报请皇帝批准,再露布中外周知。受降 之日,于军营外筑坛,坛旁建“奉诏纳降”大旗。降者立于旗下,鼓吹鸣炮后,大将军登坛就座,降者匍伏膝行至坛下,俯首乞命。大将军宣皇上旨意,也不能让两千多俘虏都黑压压的一片爬到皇上面前,还是挑了些虏跪下爬行,请求处置。
  天子自然不会冲了喜气当场问斩,交刑部下狱,待议。
  礼毕,天子兴冲冲跑过来扯着马城,主持仪式的袁可立大皱眉头,百官也轻轻摇头,没办法呀,这位天子最不懂礼数,罢了。马城极为尴尬的被天子扯着走,礼官赶紧宣布礼成,大宴百官,在京七品以上官员进宫祝捷,也就是国宴了。
  按照大明会典,宫宴分为大宴、中宴、常宴和小宴。一般只有像立春、元宵、端午、重阳、腊八这样的节日或者在宗庙或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举行“大宴仪”。那些大宴仪以下规格的,都是在“凡祀圜丘、方泽、祈谷、东宫讲读”时举行。
  早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朱棣就在奉天殿举行过“大宴仪”,赏赐百官共同进膳。当然,皇帝要是突然想要“行礼”时,只需要找个借口就可以了,如《明史》中记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